爱国情 奋斗者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爱国情 奋斗者】沈长发:扎根成电热土 奠定长青基业
——记成电筹建者之一沈长发
文:成电拾光记者团 史佳磊 指导老师 邓长江 图:成电拾光记者团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9-07-10 7148

  编者按:金秋十月,新中国将迎来七十华诞。电子科技大学新闻中心开设《爱国情 奋斗者》栏目,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讲述70年来特别是建校63年来,成电人胸怀祖国、实干创业,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建设和学校发展的追梦故事,展现成电人矢志报国、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激励全体成电人在新时代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人物名片:沈长发,1935年5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市,祖籍江苏盐城。1951年就读于江苏无锡市苏南财政学校(1953年随江苏建省,苏南苏北行署合并,迁校扬州,更名为江苏财政学校)。1954年分配到北京中央第二机械部工作,1955年7月奉调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筹委会。在成电工作期间,先后担任财务科长、附属工厂主任、计财处副处长、学校纪委副书记等职,1995年6月退休,是学校最早的筹建者之一。

01-沈长发01 (1)_wps图片.jpg

据理力争,成电最终落址东郊保和乡

  1954年,正是19岁的沈长发意气风发的年纪,那一年他从江苏扬州财政学校毕业,分配到北京中央第二机械部做财务工作。年轻的他满脑子都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加之在祖国的首都北京工作,自己内心更是充满自豪。不过刚工作一年多一点,他的命运轨迹就发生了转变。1955年5月,领导找他谈话,告诉他根据国家战略的需要,要在祖国的大西南成都建设一所无线电大学,培养电讯方面的专业人才,组织决定立即成立筹委会,让他参加学校基建的筹建工作,而且要求1956年就要招生。

  时间紧,任务重!面对祖国的需要和建设新大学的使命,沈长发感到神圣而光荣,一腔热血在胸中沸腾,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按时招生。经过短暂的准备,他和田芝卿等一行十人怀揣着创业的理想和壮志奔赴成都,踏上了建设成电的征途。

  当年9月,他的未婚妻刘官玉也来到了成都。当时全国正在搞肃反运动,一般人根本不能随意调动,但为了尽快筹建成电,他们十人是经过中央组织部特批的从各个部门调来的精英,可见中央对建设成电的重视。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初建不久,交通十分不便,他和队友们先从北京坐火车到武汉,再从武汉坐轮船到宜昌,换乘长江轮船经巫峡,来到了万县,在重庆菜园坝搭乘火车出发,在长达五六天的长途跋涉后,终于到达成都,一路风尘仆仆。

  刚到成都,条件十分艰苦,学校尚处在构想中,连究竟建在哪里也不清楚,更不要说有房子住了,于是他们在宏明电子厂租了几间房子,迅速投入到紧张的筹建工作中,并与住宿区的食堂搭伙。当时给他们是8块钱一个月搭伙,一日三餐,早餐牛奶鸡蛋、馒头稀饭,午餐和晚餐都是四菜一汤,而且不计量管饱,这种待遇在当时那个艰苦的年代可谓是十分优厚的了,可见上级对筹建的重视程度。

  安顿好住宿,他们立即开始着手建校事宜,头等大事就是选址问题。四川省政府给学校批的地在狮子山,也就是现在四川师范大学老校区所在的位置。当时的成都可不像现在这么大,主城区基本上是以天府广场为中心的一环以内的地方。按照这个条件,如果选在狮子山,那就是荒郊野外,交通十分不便。由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要由上海交通大学、华南工学院和南京工学院三个学校的电讯系合并而成,都是来自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如果把校址选在狮子山,条件就更加艰苦,老师们到城里买东西也非常不方便,这样肯定会对三校师生的集结不利。

  沈长发和筹建组的同志对狮子山进行考察后,感觉不满意,于是向省政府提出另外进行选址考察,并提出要尽量靠近城区和电子厂的要求,因为紧邻电子厂区既可以形成电子基地,又有利于学生毕业实习。他们将选址的意见向省市政府进行了详细汇报,得到了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于是省市政府让他们到东郊考察。经过在东郊的全面考察,一致觉得这里离市区相对较近,周边有106、107、69、82、253信箱和807库等电子类的厂矿(这些厂矿都基本上以信箱命名,因为在当时均属于保密单位)。而当时的保和乡(就是现在的沙河校区)就位于这些厂区的中心,而且距离市区也比较近,交通比起狮子山要好很多。所以无论从周边的环境,还是交通状况,都是理想的地址。

  筹建组很快向上级进行了汇报并向市政府提出了申请报告。市政府很快就批复,并在东郊保和乡划出了一大片地,当时的校区规划有几千亩地,包括成都的东北郊府青路以东、沙河以西的保和乡地区(只是在建设中因为三年自然灾害和后来的文革,耽误了基建,结果校区不断缩小,成为现在的沙河校区)。从此,新中国第一所电子信息类高等学校就在东郊这一片土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

  敲定校址后,沈长发和筹建组的同志迅速开展工作,他们天天泡在工地上,从建筑设计到各种建筑材料进货管理,从建造监督到款项经费划拨,工程开始后,吃住都在工地,住的临时工棚。当时主楼和南苑的几栋教职工宿舍基本上是同时开建,主楼就是仿照苏联莫洛托夫动力学院的建筑模式,沈长发主要管财务,负责整个基建工程款的核拨工作,监督教学楼的施工情况。

  按照当时的行业规则,施工队建成一半后,如果检查没有问题就可以发放尾款,但沈长发一直坚持要等到工程全部完工才给签字放尾款,有些施工队就找他诉苦,软磨硬泡,但他一直坚持原则。施工队只有老老实实把活干完干好,否则就得不到尾款,这样就保障了几栋楼都毫无差池地竣工。

  在他和筹建组同志的辛勤努力下,1956年9月,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终于如期开学招生,从此揭开了学校发展的历史篇章。

01-沈长发01 (2)_wps图片.jpg

勤学实干,建立学校第一套财务账册和科技情报网

  学校建成后,筹建组的使命也就顺利完成了,筹建组的10个人也相应的被安排到不同的岗位任职。学校考虑到沈长发是学会计的,而且主要是工商管理方面,于是就安排他去学校自己的金工实习厂任专职副书记。1961年,他又被任命为工厂副主任。该金工实习厂是为了老师们做实验和学生们实习而建立的,所以在转型建厂之后,该厂依旧担负着给学生授课、让学生实习的任务。工厂里面各种机械设备都很齐全,有车床、铣床、刨床、还有磨床等十余种机器,每次都有一百多名学生来进行实习,按照班级划分,每个班学一种机器,然后下周轮换。每个班大约30人,一人一台机器,每种机器都会专门配备一位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傅讲解演示,并且指导学生了解机器并学会独立操作机器,每个人都要在一学期内,把每一种机器学会。在不需要授课的时间里,工厂就继续运作,自己生产工件并售卖,从而创收。在当时那个年代,实习工厂为学校的学生实习和实践操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沈长发特别爱学习钻研,干一行爱一行,每一行都做得非常出色。他曾担任过很多职务,有学校计划财务科副科长,也有纪检委书记,还做过老师,甚至在退休后,他还在继续教育学院担任了几年的老师。说到学习,他自己年少时家里也不是很富裕,没办法供他读书,所以他十分珍惜学习的机会,同时他对教学工作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来到成电后,他一点都不放弃学习的机会,1958年9月,他在成电的夜大修习无线电测量技术专业,每天白天下班后,晚上还要去上课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经常凌晨两三点才能睡觉,就这样勤奋刻苦一直坚持了5年,在1963年终于毕业,他也成功拿到了毕业文凭。和他同时期报名参加学习的许多同学都没有坚持下来。1976年9月,正值唐山大地震期间,川大教学楼还在晃动,他又到川大的日语短训班学习科技日语,花了整整几个月的时间,终于能够熟练地阅读并翻译日文作品。

  1982年,他被派到杭州研修班读书,学成回来后在学校九系办的厂长研究班任教,讲授财务管理和价值工程,教各厂长如何科学有效地运转工厂。当时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只有一本日本的著作写得比较好,为了让学生们能了解到最先进的知识,他自己翻译了这本书用来给学生们当教材。在他退休后又在讲台上坚持了7年,给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们讲课,他讲课生动有趣,为人还十分随和,所以同学们都十分喜欢他的课。

  正是由于他不断学习,每到一个新岗位都给自己不断充电,所以他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举措。在他的领导下,建立起了学校第一套财务账册,规范了学校的财务。在建校初期,学校忙于建设,忙于招生,对于财务上面,向来都是有项目时才记账,项目完成后,账目也就随之被搁置在一边。久而久之,学校的账目就变得冗杂繁琐起来,不仅不便于统计管理,还容易出现差错。沈长发是学财会的,他深知一本条理清晰的账目对一个单位来说有多重要。在他不辞辛劳的整理下,终于建立了我校的第一套账册,帐册里有从建校初期到账册建立为止学校所有的账目往来,至此,学校的财务情况均一目了然,不仅便于以后的做账时效仿,也为学校未来的规划提供了财务上的参考。

  1974年,他应学校的要求,筹建电子科技情报资料室,这个资料室旨在联合各电子工厂和学校,共同建立一个关于电子科技信息交流和研讨的平台,促进西南地区电子行业的发展。接到任务后,他先是联系了我校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邀请他们开展以科学技术交流为主的专业情报网,然后他又向各电子工厂提出邀请,学校的理论加上工厂的实践经验,慢慢的情报网就发展到了18个之多。1982年4月,他在成都市情报学会首次学术年会上就经济情报做了专门的学术报告,还被评为一等奖。1984年10月他被电子工业部无线电通信情报网评为受表扬的科技情报工作者。

  他一生大多数时间都与钱打交道,但却始终两袖清风。“两袖清风迎告老,心地坦荡达归终”,这是在采访结束时,他亲手在我的采访本上写下的两句话,他说,这是他早已为自己想好的一幅对联。“两袖清风”、“心地坦荡”这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身上最令人尊敬的品质。在他看来,钱财真的是身外之物,够用就好,在他当老师给厂长们讲课期间,就曾有一位厂长找到他,让他买他工厂的股份,明知有利可图,但是他婉拒了。即使当时该厂在一段时间后,股票大涨,他也并不后悔。他这一生,无论是建校时的严谨认真,还是担任工厂主任时的刻苦负责,又或是作为老师时的随和可亲,从未把钱看得多么重要,一生淡泊名利,退休时更是两袖清风,这才是值得每个后辈真正敬重的地方。正是有像他这样的前辈们的努力,为成电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才有成电如今的成就。作为成电学子,了解前辈们的故事,不仅是对学校历史的一种延续,更是对他们无私付出的尊重。作为成电青年学子,唯有接过老一辈成电人的火炬,珍惜今天的好时代,勤奋向学,方能追逐梦想,报效祖国。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