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大报》千期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我和校报的故事】与校报温柔相待的日子
文:谢虞南 图:谢虞南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4-12-08 16061

  【感言】校报是成电的一张名片,也是一种文化。1000期是一个里程碑,但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就像成电的银杏一般,多年之后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因为它植根于成电文化的沃土之中,由一代又一代成电人浇灌。

  【简介】谢虞南

  政管学院2009级本科生,2009年加入学生记者团,本科毕业后留校,现为政管学院2012级学生辅导员。

  寰宇轮回,光影流转,褪色的是季节,不变的是我们对梦想的执著和校报给每一个成电人带来的感动。

  转眼间,这已经是我来到成电的第六个年头了。作为一名校学生记者团的老团员,无论是曾经以“旁观者”的身份观望的日子,还是后来以“学生记者”的身份驰骋的日子,抑或是现在以“过来人”的身份默默关注的日子,我始终觉得,能和校报温柔相待是幸福的,不仅是因为有写作能力的提升,有更加多元专注的视角,还有看着自己和母校一起成长的点滴幸福。

  “岁月你别催,该来的我不推;岁月你别催,走远的仍要追。”须臾间,校报迎来了自己的1000期华诞,1000期说长不长,只是秋风掠走了银杏黄,恩师染白了斑鬓霜,但1000期说短不短,足以丈量多少届成电人的青春和梦想。

  这些年来,我累计在校报上发过10几篇文章,有新闻报道,有专题采访,有不太严谨的批判,还有无病呻吟的文学涂鸦,虽然不属于高产作者,但还算是有过思考、写过两笔。

  尽管我在校报上没有多少成绩,但作为记者团曾经的一员,我有幸见证了这个校园媒体前沿阵地上绽放出的成电光芒。这里汇聚着校园发展变迁的重大实事,记录着校园人才培养质量的次次提升,见证着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轨迹,还有成电人的学术情怀、人文情怀。

  校报也是每一个校媒人难以割舍的情怀。在这里,常常采访名师、杰出校友、优秀学生,可以让自己认识优秀、亲近优秀和学习优秀;在这里,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在这里,开阔的是眼界,宽广的是胸怀;在这里,多元视角的汇聚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在这里,可以收获友谊,收获温暖。

  从最开始采访老师时,连给老师打电话都需要准备半天,到后来的表现自如;从最开始行文生硬到后来的愈发老练犀利,因为结缘校媒,我有了这一系列的机会去不断学习和成长。

  校报已经成了成电人生活的一部分,是展现师生风采的窗口,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也是凝聚校媒人才华的平台。成电学子已经习惯了每周一在寝室大门口取一份校报,伴随着匆忙的脚步且行且看,看看我们的学校在干什么,老师在干什么,学生在干什么。

  1000期是一个纪元,过去已经落下了帷幕,所有关于成电的辉煌和成电师生的努力被校报镌刻,亦将被每一个成电人所铭记。新的纪元开启后,成电人又赋予了校报新的期待。我们期待校报能够更多地以学生的视角来审视校园生活,增强校报与学生的互动,适当增加生活和娱乐的元素,增加校报电子版的栏目和内容,让校报真正走进每一个成电人的心里,让成电人有所看、有所学、有所思、有所乐、有所为。

  随着“新媒体”和“自媒体”时代的挑战,电子科大报也面临着顺势转型。无论她最后是改版、升级,还是完全实现网络化,我们都不会忘记那些年和校报温柔相待的日子。

  无论我们是“徘徊着的”、“在路上的”,还是“走过了的”,我们都会记得那些年在校报厚积薄发、行以致远的成长经历。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