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大报》千期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我和校报的故事】人生因你而丰盈
文:任星宇 图:任星宇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4-12-08 6061

  【感言】感谢校报给了我一个接触各种“故事”的机会。一次次地聆听、对话、写作,使我也能像一名真正的记者那样,从那些似乎无人喝彩的故事背后,感受到这个时代的平淡和能量。

  【简介】任星宇

  学生记者团第十四任团长,计算机学院2011级本科生,2014年当选中国(四川)校媒联盟主席,现已申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信息系统专业读研。

  来到北京已有一个多月。坐在中国青年报社内,我的身份是“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执行主席”,代表着《电子科大报》,也代表着整个四川校媒。

  《电子科大报》即将迎来第1000期,可谓风华正茂、朝气蓬勃。他就像是我的同学,相伴4年,赠予我太多的故事。

  今年6月,学生记者团举行换届,我把记者团团长的重任交给了“低调、奢华、有内涵”的新任团长杨炜坤,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了“校媒联盟”的工作当中。

  即便如此,我也经常与记者团大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记者团出来,记者团就是我的根,我的精神世界就会深深地打上记者团的烙印。这一点,不是物理上的距离就能够分割的。

  还记得刚进记者团的日子,我的性子慢、节奏慢,记录、写稿、修改都赶不上“时效性”的要求,一篇稿件要写上好多天。第一次写稿,是在“一件短袖套和一件薄外套就能活下去”的9月中旬,我的“试用期”恰逢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

  我去采访时,运动会已接近尾声,一时间没有找到很好的新闻选题。我走在体育场内,只听到人群中混杂的呐喊声,摄影记者的“长枪短炮”都聚焦在运动员身上。不经意间,我瞥见坐在一旁的环卫阿姨,心里有种感觉告诉我:这是我要的切入点!

  我以阿姨的视角,通过她们的巨大工作量,反映了运动会期间同学们的高度参与。这是我采写的第一篇稿件,我自认为,这会是一篇不错的稿件。但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因为经验不足,我的文章用词俗套、信源单一,稿件在经历了无数次提交、打回、再提交、再打回的悲剧后终于流产,一整天的辛苦付之一炬。

  机会的确不会给没有准备的人,好在命运向我开了一扇窗口。我付出的努力被记者团文字部部长看在眼里,虽然没有写出最终的稿子来,但我还是被留在了记者团。从此以后,我就决心要当一个“时刻准备着”的人。

  作为理工科学生,面对繁忙的学业、紧密的课程,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爱的事,我天没亮就出门背单词,晚上又泡在图书馆为作业忙碌。大一上学期结束,我已经能空出足够的时间,游走在“称职的学生”与“尽职的学生记者”之间了。

  回首我的“记者生涯”,校报给了我很多机会:访谈名人大牛、旁听国际会议,接触邦清班、对话“成电杰出学生”,跟随志愿者队伍赶赴地震灾区……我的完稿速度越来越快,稿件质量也逐步提高。

  大三那年,记者团的老团长“睿姐”把我领进了中国(四川)校媒联盟。凭借在记者团的积累,我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在四川参加志愿服务行动,陪伴留守儿童度过假期;在黑龙江共青农场,感怀开拓垦区的艰辛岁月;在江西登上井冈山,重走了长征路;在浙江宁海,与全国校媒人一起相聚;在重庆涪陵,见证了页岩气的发掘和利用;在河南栾川,体验了钟灵毓秀的风土人情;在帝都北京,感受到了“将校媒进行到底”的激情……

  《生活》月刊的记者晏礼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一遍遍地写着这些普通人,我会突然觉得,自己活了好几辈子。”其实,在校报干活,就会有这种感觉,因为经历得多了,人生的长度和宽度都会不断延展。

  我很想念在记者团的日子!我在北京,在中国青年报社,向《电子科大报》以及记者团的兄弟姐妹们祝好!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