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大报》千期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我和校报的故事】校报教我如何思考
文:迟骋 图:迟骋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4-12-08 5929

  【感言】毕业后,校报学生记者的生活离我越来越远了,但校报给我的这些“财富”,将会终身受用。感谢你,亲爱的校报,千期快乐!

  【简介】迟骋

  学生记者团第十任团长,电子工程学院2007级本科生,曾获评“成电杰出学生”,现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毕业后的我们,忙于各自的工作,再回成电一睹银杏之美已变得十分奢侈了。每到这个季节,对成电的思念就会越加真切,或许是因为我们曾在那条银杏大道上无数次地走过吧?

  在校报挥洒过汗水的同学,对此一定也有同感。校报的编辑部在主楼B2区6楼,每次去编辑部值班,经常走银杏大道。毫不夸张地说,在我们学院一起毕业的同学里,我穿梭银杏大道的次数可以排在前几名。

  第一次看到校报是第743期。毕业离校时,我珍藏的最后两期校报是第886期和“七一特刊”。离校后,我坚持每天查看学校的新闻网,新一期校报电子版一上线,都会忍不住读一读。近期校报将出第1000期了,我感到十分欣喜。

  我进学生记者团后不久,就作为“助理编辑”协助编辑部老师们进行稿件管理和编辑工作,同时,也会执行大量采访任务,从而使自己的文字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我大四那年,杨振宁先生到访成电,我聆听讲座时一直在寻找新闻点,后来下意识地认为这次的新闻报道标题应该是“中国10年内产生诺贝尔奖”。果不其然,第二天成都各大媒体的报道中,均使用了类似的标题。我心里暗自窃喜,如果把这种素养做一个具体的解释,我想应该叫做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或“新闻敏感”。

  在校报的日子里,我还养成了理性思索和深度阅读的习惯。在海量信息泛滥的时代,这种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在校报做新闻调查和深度报道时,你会自然而然地培养起这种信息处理能力。

  有一次报道电子设计大赛时,我发现很多准备参赛的同学动机比较功利。很多人或许认为这种现象很正常,我也一度认为没什么不妥,但当我深入采访相关老师后才发现,学校举办各类比赛的目的,并不是希望学生功利地为了拿奖而参赛,而是旨在促使同学们巩固所学,提升综合能力。那次新闻调查,让我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期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促使我经常提醒自己凡事要多几分理性思索。

  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经常阅读《南方周末》、《人物周刊》等专业新闻刊物的深度报道。久而久之,养成了深度阅读的习惯。这在很多理工科的学生看来有些另类,但对我来说却十分受用。

  思想和视野,会让理性的光辉凸显出来。这一点正是我在与校报的互动中,顺手采摘的甜美果实。

  离开成电已经三年多了,我现在已是一名高年级的博士生,每天埋头于各种文献公式,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期待。

  校报学生记者的生活离我越来越远了,但校报给我的这些“财富”,将会终身受用。感谢你,亲爱的校报,千期快乐!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