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航天基金会高级文化顾问孙保卫少将谈航天人才培养
文:王晓刚 图:王晓刚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4-11-17 8468

  11月14日,来校参加航空航天文化节的中国航天基金会高级文化顾问孙保卫少将接受学校新闻中心专访,畅谈我国航天事业及人才培养。

  记者:中国航天基金会十分关心航空航天人才培养,2013年12月联手湖南忘不了服饰有限公司在我校设立“忘不了”航天奖(助)学金,今年已是第二次奖励、资助我校学子。请问基金会为什么选择电子科大设立奖助基金?

  孙保卫:中国航天基金会旨在为中国航天事业服务,奖励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资助航天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支持航天学术研究和技术开发,支持与国际航天相关组织建立友好往来与合作,开展航天科普教育,提高全民航天意识,促进航天事业的发展。

  这次参加学校的航空航天文化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把“中国梦”、“航天梦”和“成电梦”结合了起来。电子科技大学十分重视航空航天事业,一直坚持面向国家战略性产业,面向系统应用的集成创新与核心技术原始创新,培养系统总师和杰出工程师,对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希望通过奖助基金的方式,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关注航空航天、投身航空航天,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培养栋梁之才。

  中国航天基金会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支持平台,在民营企业和高校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我了解到,电子科大航空航天学院已充分利用“忘不了”航天奖励(助)学金,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学院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科研、强化实践,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记者:航空航天事业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撑,这是否意味着航空航天事业对电子信息人才具有旺盛的需求?

  孙保卫:这是肯定的!航空航天事业与电子信息密不可分,导航制导、测试通信、测试技术与仪器、微波毫米波电路及系统应用、空间光通信、时间频率控制与检测、系统测试与仿真验证、光电技术、智能机电系统控制、微机电技术等领域,都是航空航天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保障。可以说,如果没有电子信息技术,我们就无法远距离控制航天器的飞行状况。我们要把航天员安全地送到太空,也要把他们安全地接回地球,这都要靠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撑。因此,航空航天事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渴求是不言而喻的。

  记者:航天工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不是在技术之外,对航空航天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工程管理方面?

  孙保卫:我长期从事航空航天事业,曾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担任党委书记六年有余。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进入太空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承担着重要的飞行控制任务,我和许多飞行控制专家一起完成并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飞行控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飞船不同于车辆,航天员对飞船的可控性远没有驾驶员对汽车的控制力那么强,因此,地面控制人员必须与航天员紧密配合。

  大型工程管理的基础仍然是技术。从任何一个零件,到任何一个软件,都必须在技术上稳定、可靠。在这个前提下,才是大型工程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载人航天有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通讯系统、着陆场系统、空间实验室系统等八大系统,任何一个系统跟不上,整个工程就无法完成。

  所以,工程管理强调的是“系统性”“可靠性”和“协调性”,这三“性”缺一不可。与美国和俄罗斯相比,我国载人航天综合实力并不见得比他们强,但毫无疑问,我们的发射成功率远高于美俄,十次发射十次成功,其中有四次是载人飞行实验。这就说明,我国的工程管理十分成功,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操作流程和规范,确保了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功。

  记者:近年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备受关注。与此相对应,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许多高校关注的重点。对此,您有什么建议吗?

  孙保卫:大学期间,一定要打好理论基础。同时,要寻找机会强化工程实践训练,不能完全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近年来,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许多高校强化了实验和工程实训,尤其是与企业建立密切关系,鼓励并助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这对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大有帮助。

  作为学生,要有意识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能一天仅想着“这门课过了没有”“考了多少分”等,而是要在实践中提升工程能力、扩展系统思维、掌握运营智慧、强化沟通协作能力。

【人物名片】

  孙保卫,汉族,河北故城人,1953年10月出生,1970年12月参加工作,197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硕士学历,先后担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党委书记、中国白城兵器试验中心党委书记,2009年2月至今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