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启梦成电】在纽约“邂逅”云网络
文:杨丽可 图:杨丽可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间:2014-04-29 6830

——记虞红芳教授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访学之旅

  她带着找寻新方向的困惑开始访问学者之旅,一年后,她以开阔视野、找到方向、改进思维、倾听内心的喜悦归国。在被誉为纽约州立大学“皇冠上的珍珠”的布法罗分校,虞红芳11个月的收获丰盈而影响深远。

1398651424539308.jpg

开阔视野:感受开放多样的交流合作

  布法罗分校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人文氛围浓厚,工科排名美国前30位。包括多位诺贝尔奖、普利策新闻奖和李彦宏等知名人士毕业于该校。虞红芳去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具有很强的实力,是美国最早开设的计算机科学专业之一。计算研究中心也是美国东部最强大的超级计算处理基地。

  虞红芳如何获得此次学习的机会呢?她认为,这得益于李乐民院士团队的影响力。

  早在2004年,布法罗分校的乔春明教授来成都拜访李乐民院士。乔教授是IEEE FELLOW,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光网络、无线网络、移动网络、自愈网等。他与李院士有过多次交流。2007年,虞红芳开始准备出国,她一面加强英语训练,一面给乔春明写信,希望去他那里做访问学者。乔教授虽然对虞红芳不了解,但他清楚李院士团队的实力,于是爽快地答应了请求。

  虞红芳于2009年来到了布法罗分校开始访问学者的工作。她发现这里“大牛”很多,有21位在各个领域的FELLOW。比如系主任张爱东教授在数据信息挖掘和生物医学做得很出色。Prof.Alan L. Selman在计算系统理论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布法罗分校的科研氛围十分浓厚。每个系都有一间舒适的休息室,配备微波炉、冰箱。老师和学生午后都喜欢去那里讨论学术问题。无论是资深专家还是刚入门的学者都发表意见,互相争论,体现学术面前完全平等。虞红芳当时有些担心,“我已经35岁,在学生中年龄偏大,英语不是很好。交流中会不会有障碍呢?”但她发现自己的担心在学术交流中完全多余。大家认真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这是对他人和对学术的尊重。

  多层次多样化的科研合作让虞红芳大开眼界。在布法罗分校没有团队的概念,老师们“单打独斗”,独立地追求学术,独立地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但他们的合作非常多,除了本系本专业外,他们经常“跨界联合”。比如乔春明当时正申请两个项目,一个是和经济管理系的老师合作,另一个是与研究控制交通领域的老师共同申请。虞红芳认为,团队和个体在科研体系中各有优势,但灵活的跨领域合作确实值得国内科研工作者借鉴学习。

找准方向:让云计算与网络亲密接触

  出国之前,虞红芳已经做了多年的光网络研究,似乎没有“矿藏”可挖。怎么突破科研工作的瓶颈期呢?她向乔春明谈了自己的困惑,“在网络这个方向上不知道该做什么了。”乔教授恰好参加OFC(美国光纤通讯展览及研讨会),发现有三个方向很有研究价值。虞红芳认为其中两个与自己原来的工作相近,而第三个方向对自己来说是全新的挑战。这就是网络与云计算的融合,基础设施的虚拟化问题。

  这个选题扣准了网络发展的脉搏,经过努力,虞红芳站在了该领域的前沿。出国前,她曾因为论文不够多而发愁,但在国外的11个月里,她在新方向上一鼓作气发表了5篇文章。几年后,计算和网络的融合成为众所关注的热点时,虞红芳已经成为资深的研究者。

  虞红芳认为,在国外陌生的环境,全新的研究体系中,频繁的交流让人更容易产生方向性的灵感。而导师们大多浸淫在高端学术界,见多识广,他们的提点会让人受益终生。“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到国外一流大学看看,说不定就找到了很好的研究方向。”虞红芳对同事说。

  乔春明勤奋刻苦,醉心学术,给虞红芳留下深刻印象。“我想老师已经是IEEE FELLOW,大概没有时间和我详谈文章的IDEA和细节。”但这位年逾五十的教授却十分负责任。虞红芳晚上10点发的邮件,他在凌晨1点就回复了。这让人又感动又有压力。乔春明经常与学生详细地探讨,如何让IDEA更有亮点,如何写得更严谨。

  “研究要沉下心来做。”虞红芳发现,布法罗分校的教授们“选我所爱,爱我所选”,按照自己的喜好确定研究方向,静心研究。“有好的方向,但内心浮躁,是不可能出好的成果的。”乔春明教授和李乐民院士都是潜心治学的典范,这是虞红芳研究之路的榜样。

转变观念:独创性远甚于做深度

  出国之前,虞红芳认为,教学和科研很难同时做得很好,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那些以科研为志趣的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做一个好老师。但是在布法罗分校的经历让她彻底改变了观念。乔春明每周要上三门课,即使再忙再累,他上课从不迟到,兢兢业业地完成教学任务。张爱东教授也在给本科生上课,并以此为乐。乔春明说,如果只是做科研,很可能就陷在某个知识点上,而教学有助于整理思路,形成系统,这将很好地促进科研工作。更重要的是,培养更多的人才,让他们走上科研之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交流让虞红芳受益很深,她觉得以前只是隐隐约约地感知教学重要性,但乔春明的话让她更深的思考教学与科研相互相成的关系。

  在科研工作的交流中,布法罗分校老师们对独创性、实践性的重视同样让虞红芳印象深刻。国内的许多老师熟悉这样的科研流程:多看文章,follow别人的IDEA,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更好的办法。虞红芳发现,这种方式在布法罗分校并不受欢迎。老师们更希望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有独立的创新点,和他人的重合度尽量小一些。如果只是再做深一点,比如算法改变再提高5%,他们觉得意义并不大。“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独创性远甚于做深度。”

  乔春明在看文章时,经常会问,“这种方法在什么情况下有用?价值在哪里?对业界有什么帮助?”这让虞红芳有些感慨,研究工作不是象牙塔的工作,一定要与业界紧密相关,实用性是做研究的重要准则,否则意义不大。

倾听内心:什么是最在意的事?

  在风光宜人的布法罗分校,虞红芳还做了一件颇为受益的事:倾听内心的声音。

  任何一个人在长期从事某项工作,并心处迷茫时,有必要慢下来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你想要什么?最在意的是什么?现在的工作是你想要的吗?究竟让你迷茫的是什么?”把这些想明白了才有前行的动力。丢下了国内的事务性工作,离开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布法罗分校的静谧环境是很适合自省的地方。虞红芳发现,科研并非外界的推力,而确实是自己想做的事。之前只是没有想明白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2010年回国后,虞红芳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现在“网络虚拟化”已经成为团队的新方向,培养了两名博士,累计发表了五十余篇论文。在教学改革中,她借鉴国外的教学方式,更多地采取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让学生去思考,去研究。虞红芳也把多样化多层次的交流引入自己的工作中,经常与大学同行、企业界人士交流。这种“头脑风暴”不仅能启发思维的火花,也为未来的合作寻找契机。

  虞红芳认为在布法罗分校收获的是工作的动力、方向和方法。她希望有更多的老师能在访学中获得丰厚的学术养分,滋养未来的人生。

人物介绍:

  虞红芳,教授,博导,曾在美国布法罗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虚拟化、软件定义网络、云计算与网络生存性等。已承担和参与国家级课题十余项,企业合作项目多项。承担完成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网状智能光网络的生存性机制研究”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6年面上特优项目。近5 年来共发表SCI/EI 检索的学术论文72篇包括SCI收录32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 收录10 篇)和EI收录30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EI收录15篇)。

编辑:旷野  / 审核:旷野  / 发布:旷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