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马克思咖啡之约”助力学子化解学术困惑
文:李星 周洪秀 图:李星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2022-07-12 1982

  论文写作中参考资料少、文献梳理难怎么办?如何保证选题的学理性与创新性?如何做好理论文章的阅读规划?怎样写好网络理论文章?当夏令营学员、在校研究生与学术大咖同在,他们之间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马克思主义学院最新推出的“马克思咖啡之约”第三期,与第三届夏令营相结合,成为解答各类学术困惑的新渠道。

  “马克思咖啡之约”源起于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约。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著名的雷让斯咖啡馆约见。咖啡之约,见证了两位伟人缔结下延续一生的伟大友谊,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开启了他们并肩战斗、共同研究、共同写作、共同寻找全人类解放的伟大道路,在咖啡氤氲中诞生的《共产党宣言》更是震动了世界。

  7月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叶本乾教授,“马工程”首席专家万小龙教授,校优秀主讲教师丁科教授、刘宗灵教授,学术新秀唐登蕓副教授齐聚第三期“马克思咖啡之约”,倾听研究生和夏令营营员们在学术研究上的困扰,为大家“觅良方、支高招”。

1.jpg

  清水河校区体育馆清墨斋里咖啡香气四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10余名在读的硕、博研究生和百余位夏令营员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在本次交流活动上畅所欲言。

  2020级硕士生徐跃辉就论文选题选择研究热点以及时效性强的话题有何利弊向老师表达了自己的困扰。唐登蕓副教授从自身科研经验出发,提出学术研究有其基本问题域和重要问题域,在论文择向上注重“由己思境”、“关注时事”。

  2020级硕士生林荣谈到在论文修改过程中应该如何平衡好框架结构与枝叶的比重,如何使文章结构更紧凑的问题。丁科教授认为写文章就像摸清人的身体结构,章节就是身体中的器官,在文章布局中担任不同角色,由小至大,由节至章,平衡好每一板块的内容,去掉细枝末节的干扰,论文便紧凑又有重点。

  2020级硕士生付新提出要如何注重马克思主义原理方向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逻辑性、学术性和创新性的问题。万小龙就此问题提出十六字箴言,即“吃透资料、穷尽原理、明确方向、迭代升级。”要扎实练好自身学术基本功,是论文写作学术性与创新性的第一步。

  还有几位同学就理论文章价值性、选题如何有新意等问题请教,五位老师都予以耐心细致地解答。同学们的提问立足实际、具有代表性,老师们更是金句频出、干货满满,为大家实实在在地解决了问题。每到精彩之处,同学们自发地响起热烈掌声。

2.jpg

  线下掌声不断,线上参与咖啡之约的夏令营同学也纷纷提问。老师们对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跨专业的同学提出,跨学科专业的学生怎么加强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对此,万小龙教授认为跨专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本专业学生在学术研究中出现的“围墙现象”,这是一个优势,不要过分强调自己跨专业的身份。但是面对马理论专业的学习,跨专业学生一定要有扎实基本功,训练自己独立研究的能力。

  思政方向的同学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否需要专业的网络专业技能的问题。唐登蕓副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研究人的学科,这是立足该学科的唯一基础。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向需要学生对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基本矛盾基本发展态势要有一定了解,这是必备的功力,不可懈怠。

  近代史方向的同学提出近代史论文选题如何做到有新意?刘宗灵教授结合自身经历表示,历史题材应开拓研究角度,可以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去提问,从结构性、功能性、时间和空间,去看待历史事件中新力量的诞生是来自于力量更迭还是交融;指出文章的研究议题,研究逻辑取决于提出的问题。

3.jpg

  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罗林说,“本次活动让自己收获颇丰,唐登蕓老师讲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恒与变’,以及数智时代如何有意识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自己今后论文题目的择选提供了更多的纬度。”

  “五位老师就各自研究的领域为我们解惑良多,汇聚到一处即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坐得住冷板凳。你沉淀得越久,你的收获就会越多,十年磨一剑,剑定藏锋。” 硕士研究生林荣认为。

  当天参与线上夏令营的同学表示,“电子科大马院的马克思咖啡之约让人眼前一亮,这是非常新颖的师生交流学术的方式,颇有古时读书人相聚一起谈术论道之味,希望自己以后可以身临其境。”

4.jpg

   “‘马克思咖啡之约’是学院为研究生解决学术问题和挑战的全新尝试。第三期咖啡之约更是实现了人员新、形式新、话题内容新’的崭新面貌。在未来,希望在咖啡香里,激发同学们学术火花;在与老师的谈笑间,化解其在学术上的烦恼与忧愁;在面对科研实践上,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叶本乾表示。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