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学术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电子科大承办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2021年年会
文:张蝶 何敏 图:安靓雯 来源:外国语学院 时间:2021-11-16 35831

  11月12-13日,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2021年年会暨“外国文学教学-研究的‘大文学’理念”学术研讨会以线上会议形式顺利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主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高等教育出版社以及浙江工商大学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院协办。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120余位专家学者相聚云端,围绕各项议题进行了探讨,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大会开幕式由外国语学院院长冯文坤教授主持。

会议2_副本.jpg

277cd3a0500abdbf4eb110dc465b745f_5e80d.j

  校党委副书记申小蓉教授致开幕辞,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文学能帮助人类意识实现多模态的共识,促进人类社会情感的构建、保存及传承。本次会议聚焦“大文学”理念,期待通过专家分享与研讨,共同推动外国文学研究与教学的长足发展。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会长蒋承勇教授介绍了本次大会召开的背景及重要意义。他表示,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近期文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而这种跨学科的努力对促进文学研究视野的拓展、方法观念的更新大有裨益。学者在注重文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时,也不可忽略“大文学”理念下文学内部的沟通融合和中外文学研究的交汇。希望参会者能利用会议平台促进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的理念、话语和方法的更新。

会议4_副本.jpg

会议5副本_副本.jpg

  会议涵盖了10个主旨发言和14个分会场研讨,主会场共330余人参会。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众议教授作《天下同归而殊途:‘大文学’刍议》为题的主旨发言,对“大文学”的涵义进行了界定。他提出“大文学”的根本任务应当是探寻文与学这个偏正结构的基本规律,它关涉不仅仅是作家与作品,或者鉴赏与批评。“大文学”指向更为宽广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活动,并打破文学史写作与文学原理学的回环,进行更为广义的跨学科、跨文化交际。

  四川大学曹顺庆教授以《文学横向发展的通与变》为题,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发展规律进行了探讨。他表示,文学的纵向发展是各民族文学内部的继承性与变革性发展;横向发展是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影响与变异性发展。比较文学的根本任务是研究文学的横向发展。曹顺庆教授提出的变异学理论系统总结了文学横向发展的变异规律,对于推动文学的横向发展、揭示文学文化之间的通与变意义重大。

  北京大学张辉教授从奥尔巴赫的学术自述切入,指出其与维柯新科学的联系以及与启蒙主义的不同,强调他的文学研究的意义与方法是为了书写历史。因此他从不将文本看成孤立现象,研究的出发点是自己提出的问题而非文本,是利用关键的问题来打造通往整体的钥匙。

会议13 副本.jpg

  武汉大学涂险峰教授总结了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四个自疑”和“四个自信”。河南大学李伟昉教授以林纾、朱东润对莎士比亚的跨文化接受为例,彰显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立场。天津师范大学郝岚教授梳理了语文学的分化史,指出“大文学”理念的必然发展趋势。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以石黑一雄的科幻新作《克拉拉与太阳》为例,探讨机器与人类的可能新型关系及伦理考量。浙江大学的杨革新教授从阅读的社会性入手,指出文学教学中常常出现而叙事学很少考虑到的一点,即阅读分享过程中的“侧面伦理”。浙江工商大学程丽蓉教授从梳理中外的人文与科学之争出发,指出新媒体时代跨学科的外国文学研究正在超越人文与科技的二元对立思维,挑战人文主义传统的外国文学研究。电子科技大学邹涛教授反思了文学界长期存在的单向阐释和求同思维,呼吁走向多边阐释模式,并以非洲文学为例,展现西方、非洲以及中国多边观照下各方阐释凸显了什么、忽略或遮蔽了什么,由此透视文化差异,促进文明互鉴。

  福建师范大学葛桂录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杨明明教授、山西大学亢西民教授以及上海师范大学的朱振武教授对主旨发言做了精彩点评。

5259fe25c671d7f99c092af2b34ef1a4_5e80d.j

  在14个分论坛中,共有90余位学者宣读了论文,议题涵盖外国文学教学-研究的中国立场中外文学交流与比较、外国文学教学-研究的人类视野、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与数字人文、外国文学研究与文学思潮、外国文学教学创新与实践、外国文学作品研究。与会专家学者积极探讨互动,提供了众多创造性思考。

  大会闭幕式由长江大学李家宝教授主持。他指出,这是一次难忘而又精彩的线上会议,充分展现了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李家宝教授代表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宣布了理事会换届选举结果,武汉大学涂险峰教授当选为新一任会长。涂险峰教授表示,学会将继续延续既有方针,共同构建具有开阔视野、高端智慧、人文精神,同时肩负历史使命、具有现实关怀的学术共同体。

  本次会议有力推动了文学教学与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革新,加强了中外文学研究的汇通和跨学科思考,对文学文化的自我更新和文明互鉴起到了推动作用。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