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四川日报:完善科技评价制度 驱动科技创新发展
文:白春光、李怀杰 来源:经管学院 时间:2021-07-21 5445

  编者按:7月19日出版的《四川日报》第12版“思想周刊·学思践悟”头条刊登了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白春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怀杰理论文章《完善科技评价制度 驱动科技创新发展》,全文如下:

四川日报.jpg

  科技评价制度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讲话中指出,要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面对当前各国科技创新制高点的激烈竞争,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如何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以此驱动和推进科技发展创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当前科技发展的新课题。

科技评价应摒弃唯学历唯职称唯帽子唯奖项唯论文倾向

  ●只有客观理性地认识质量、贡献和绩效的内涵、实施路径及其辩证统一的关系,才可能构建完善的科技评价制度体系

  科技评价是科技研究成果价值和效益的衡量和评定,既包括研究成果在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评价,也包括满足不同国家人民和人类发展需求的主观评价。科技评价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植根于一定时代的历史条件、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合理的科技评价有利于构建活力涌动的科技创新体系,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力,推进国家科技创新发展。

  评价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标准不科学、评价方法不规范等是影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绩效评价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我国科技评价或多或少存在唯学历、唯职称、唯帽子、唯奖项、唯论文的倾向,导致科技评价制度也有着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的问题,所以出现专利数量多但市场接受程度低,论文数量多但原创性少,“跟班式”研究多“原创性”研究少等现象。

  因此,科技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客观理性地认识到质量、贡献和绩效的内涵和实施路径,搞清楚质量、贡献和绩效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才可能构建完善的科技评价制度体系,建立完备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推动科研成果提质增效并发挥“乘数效应”。

以质量为导向是完善科技评价制度的“生命线”

  ●坚持分类评价,创新理念抓质量;优化评价标准,构建标尺抓质量;合理设计计入准则,舍弃数量抓质量

  质量导向主要指注重科技成果的质量水平和创新程度,是完善科技评价制度的“生命线”。坚持质量导向,引导科技工作者舍弃学术研究的浮躁心。中国在多个科技领域已经从跟随者、无名者逐步转变为引领者、开创者,要想实现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这需要坚持质量导向引导科技工作者做出高质量、高标准、有特色、有创新的科技成果来引领筑牢中国可持续发展。为此,以质量为核心的科技评价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首先,坚持分类评价,创新理念抓质量。根据学科特征和领域差距、成果形式和岗位职责差异、人才发展不同阶段和国家不同需求,明确不同类别的评价侧重点和质量标准,注重质量的多元化、多样化、灵活性,充分尊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规律。

  其次,优化评价标准,构建标尺抓质量。从科学研究水平、学术声誉及影响力、社会服务贡献、应用成果转换、人才培养质量等多个方面科学构建评价标准,不断细化评价标准,形成网络状的分类评价标准体系,准确反映科技成果的质量水平。

  第三,要合理设计计入准则,舍弃数量抓质量。为每项评价标准构建质量导向的成果参考列表,设计科研成果计入准则,大力推行代表作制度和动态评价,从注重科研成果的数量转变到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最后设置人才红线,守住底线抓质量。参考国家对科技人才的基本要求,设置师德师风、学术道德等多个预警线或红线指标,促使人才对科技研究和人才培养心怀责任使命感以及敬畏之心。

坚持贡献导向是改革“五唯”评价标准的“突破口”

  ●科学设置评价方法,更新理念显贡献;构建多元评价主体,创新方式评贡献;瞄准国家发展需求,完善机制做贡献

  贡献导向主要指注重人才在科技成果中的实质贡献以及对学科领域、所在岗位或者整个社会发展的实际价值,引导科技人才直面学术和社会发展实际问题,解决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卡脖子”的瓶颈问题。坚持贡献导向,是改革“五唯”评价标准的“突破口”,摒弃了学科评价的片面性。

  首先,科学设置评价方法,更新理念显贡献。合理设置评价标准的计算方法,弱化论文、帽子、职称、学历和奖项的作用,从唯论文向论文的原创性和价值评价转变,从唯帽子向基于帽子在学科领域活跃度和影响力转变,从唯职称向在岗位上的业绩评价转变,从唯学历向以能力和品德为导向转变,从唯奖项向奖项的推广应用和实际价值转变,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其次,构建多元评价主体,创新方式评贡献。结合同行评议、市场主体、社会主体和第三方主体评价,构建同行或行业评审专家库,构建专业性、自律性和自主性的多元主体评价体系,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程序,专业评估领域内的实质贡献。

  最后,瞄准国家发展需求,完善机制做贡献。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单位和岗位发展规划,以及学科发展重点领域,评价科研成果的含金量和实效性,有助于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成果在评价中的地位,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集中体现。

以绩效为导向牵住科技评价体制改革的“牛鼻子”

  ●采用多维评价视角,全面科学评绩效;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智能分析挖绩效;合理设置评价周期,注重效率出绩效;构建全过程评价方法,投入产出比绩效

  绩效主要指注重科技成果的成绩和成效,以绩效为导向就牵住了科技评价体制改革的“牛鼻子”。我国的科研成果产出已经是世界第二,但是科技成果的产出效率和转化率还很低,除了评估成果的质量和贡献,更应展现出科技成果的价值和作用,有助于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

  首先,采用多维评价视角,全面科学评绩效。坚持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坚持短期评估和长期评估相结合,坚持传统方法和先进技术相结合,既要展现出立竿见影的显现成绩又要分析出润物无声的潜在成效,全面、科学、客观地评价科技成果的绩效。

  其次,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智能分析挖绩效。基于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收集科技成果所产生的客观影响和实际价值,智能分析同行或业内的评价和观点,让科技人员从繁重的评价中解脱出来。

  再次,要合理设置评价周期,注重效率出绩效。要遵循科学创新的周期性和滞后性,设置合理的评价周期和注重成果的产出效率,探索中长期目标导向的周期评价制度,探索建立容错免责机制,克服考核过于频繁的倾向。

  第四,构建全过程评价方法,投入产出比绩效。建立科技资源投入、产出、效益的全过程评价方法,切实扭转轻投入重产出的局面,将科研项目、经费作为投入,强化对“投入产出比”等指标的考核。将评价绩效结果与项目申报、立项、经费资助、职称晋升、绩效奖励挂钩,破除论资排辈、重显绩不重潜力等陈旧观念,激励科技人才切实发挥创新作用,这是科技评价制度发挥作用的关键一步;另外通过科学的绩效评估结果可以让市场清楚认识到科技成果的质量、作用和价值,有效引入市场机制让科技成果进行产业转化,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分类的创新科技评价制度体系,既要看到质量、贡献和绩效相互区别的一面,又要看到质量、贡献和绩效相互联系的一面,即要以尊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规律为前提,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创新评价制度体系之目的。质量是贡献和绩效的基础和保障,一项科技成果首先要有高质量保证,才可能发挥出实际贡献和展现出高水平绩效。贡献是质量和绩效的核心和链接,一项高质量的科技成果,我们更需要了解其所做的贡献及其基于贡献的价值。绩效是质量和贡献的体现和价值,绩效评估把科技成果的创新质量和贡献价值有效全面地展现出来,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发挥其价值功能。

  总之,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和体制,是一项长期的科技制度现代化治理工程,要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基本导向,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科学评价体系,让更多的科技人才活力迸发,才智涌流,让更多科技创新喷薄而出,澎湃涌现,让千千万万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专心于内心热爱的科研领域,为早日实现科技强国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先进的制度支撑和保障。

  (作者分系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20VSZ0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报道链接: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210719/258717.shtml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