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党史学习教育】陈艾教授:莫负青春,牢记使命
“成电党史故事汇”第五讲开讲
文:学生记者团 陈思芹 图:张扬帆 陈艾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1-05-16 3194

5月7日,“成电党史故事汇”第五讲在校史馆开讲,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退休教师、老党员陈艾教授,为校史馆讲解员团队和电子学院钧业班成员,讲述了成电的建设发展历程和自己的求学科研经历,深情回忆了毛钧业教授等成电先辈在学校发展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微信图片_20210515120000.jpg

陈艾回忆了建校初期的情况。“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东南沿海和华中地区只有17所大学的电机系设立电讯门(类),包括助教在内总共只有109名教师,全国第一次院系调整后合并到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三所大学。当时面临紧张的国际局势,在周总理的直接倡导下,创建了第一所无线电工业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陈艾于1954年考取交通大学,那年16岁,1956年盛夏西迁成都。“祖国需要我们,大家义无反顾”,就这样陈艾与交大电讯系的师生员工踏上轮船,经过近半月的旅途来到成电。据陈艾回忆,当时学校虽然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简陋、学习任务繁重,但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同学们的精神很充实。陈艾展示了许多当年的老照片,如当年报载的录取名单、主楼西侧刚收割的麦堆、同学入学和毕业的合影、老师和苏联专家在实验室工作,以及记录四年成绩的记分册、学生文化生活场景等,给大家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成电。

5de520ce6f32736882e7451d9ed39b09.jpg

第一批迁校师生到校

301456400623d2fbb7fed17e888a6d81.jpg

主楼西侧刚收割的麦堆

9a65997824786e2fb30998499ee8bb1f.jpg

1959年,由于学校师资力量不足,陈艾提前半年毕业留校任教。为了防止学术上的“近亲繁殖”,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并同时为国内近20个兄弟院校和厂所培养教师,1960年冬,学校聘请了原苏联电子陶瓷领域专家奥捷列夫斯基来校工作。仅仅学习了两年俄语的陈艾,毅然接受了担任苏联专家笔译的挑战——在每次课前翻译教授的现编讲义发给同学。为此,他经常挑灯夜战、连夜翻译,保证了课程的顺利进行。

微信图片_20210515120033.jpg

谈起建校初期接触过的几位老教授,陈艾娓娓道来。毛钧业教授作为一位电报学专家,改变专业成为了我国第一个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学科的主要创建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2019年在杭州青山湖科技城举办的毛钧业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大家将其品格总结为“博学求精、平易近人、表里如一、乐善好施”。建院初期,他曾组织全系教师编写、出版了近20门专业课程教材在全国发行试用,并接受了原华中工学院、华南工学院等院校委派的教师来我系学习全部专业课程,便于回校后开设这些课程,从而对这些新兴专业在全国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陈艾还回忆了周玉坤教授、林为干院士、陈星弼院士、曲喜新教授、张有刚教授等成电先辈的事迹和故事。周玉坤教授在建校初期带动交大全体师生员工搬迁至成电,在担任首任通讯系主任时,对原三系的构建和筹划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林为干院士因其在微波基础研究领域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微波之父”;半导体器件及微电子学专家陈星弼院士因发明“超结构”被入选国际ISPSD首届名人堂;早期留苏回国的电介质材料和电容器专家曲喜新教授为我校绝缘材料与器件的创业路白手起家、鞠躬尽粹;磁性材料和器件专家张有刚教授坚守科研一线,最终在实验室病故。正是由于这些先辈们的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才换来了如今成电的飞速发展。

1981年至1983年,陈艾被选派至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作访问学者,回国后致力于快离子导体材料与固态离子学领域的研究。为了加强国际合作,陈艾还于1986至1988年邀请了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David Hitchcock博士来校进行博士后研究,这是学校首次引进外国博士生参与科研工作的一次成功尝试。

ef6ce77f14a6679166a5a5afd35dfc3d.jpg

1451f11f3d49a71336997cffe2c0d47c.jpg

David Hitchcock博士在校工作

2003年,陈艾65岁退休,但他并没有闲下来。在担任校老科协与老教授协会主席期间,他编、译并出版了著作《敏感材料与传感器》(2004)、《电化学超级电容器的科学原理与技术应用》(200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科普丛书《信息世界与人类》中的之《走进信息材料的微观世界》分册(2007)等书籍,并同时担任了校侨联主席和上海交大四川校友会名誉会长等社会工作。

提到自己的人生感悟,陈艾说,大学是人生最重要的学习阶段,大家一定要珍惜,打下扎实的根基,增强再学习的能力,不仅要具备硬实力,更要提升软实力,除了提升“智商”而外,还应提升近十种“情商”,“智商高使人走得更快,情商高则使人走得更远”。此外,他认为,一个工科学生还应该具备必要的人文科学常识,要在本专业范围以外,增加一些业余爱好,以扩大视野、开拓思路、提升道德、健全人格。

听完陈艾教授的分享,同学们都感慨良多。校史馆学生讲解员、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梁嘉辉说,陈老师分享的老一辈成电人在建校初期的艰苦奋斗让我十分感动,他告诫我们,青春很美好,要好好珍惜当下的时光,我希望自己在今后能够克服学习上的“小懒惰”,把握青春,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青年人的使命。电子学院钧业八班班长、2020级本科生陈星说,相比陈老师他们当年,我们学习环境、生活条件都更加优越了,但是我们要传承老一辈成电人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的作风,将他们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一生、不求回报的使命感传承下去,不负青春,不负使命,不负国家寄予我们的厚望。


编辑:何乔  / 审核:何乔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