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聚焦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尧德中建言“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
文:新闻中心 来源:生命学院 新闻中心 时间:2021-03-07 5729

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此次提请全国两会审查讨论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备受社会各界和海内外关注。3月6日,代表委员围绕规划纲要草案开展了认真审查讨论。全国人大代表、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尧德中教授参与讨论,并就原创性科学思想的产生环境问题、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的布局问题建言献策。

mmexport1615108046465.jpg

超7万字、内容达142页——这份颇有厚度的规划纲要草案干货满满,让代表委员看到了未来、读出了信心。尧德中说,此次总理的报告和 “十四五”规划与2035目标纲要都充满了浓浓的科技味,比如2020年我国科技对经济的贡献达到了60%(世界上创新型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研究与实验经费在疫情防控之年还上升了10.3%,总量达到2.4%(美国2.79%,欧盟2.05%);在发展纲要中,科技创新被置于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提出了建设国家战略科技支撑力量的任务目标,所有这些都让我们这些一线科技人员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有了跃跃欲试、大干一场的冲动。

看到自己从事的“脑科学与类脑研究”被列入纲要草案的“科技前沿领域攻关”栏目中,尧德中很受鼓舞,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

其一是关于原创性科学思想的产生环境问题。他认为,科技进步,尤其是突破“卡脖子”的原始创新,需要“人才-思想-资金”三位一体的系统发力,对此,教育部新近批准了一批交叉学科本科专业,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组织保障;科技部基金委设立了交叉学部,在一定程度上为交叉学科的经费问题,提供获取渠道;那现在就是万事俱备,只欠突破性的科技思路了。科学思想从哪里来,其实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也不是靠个人做梦来产生,靠的是不同学科背景人员的思想激荡,尤其是观点的争论与碰撞,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为此,他建议中国科协会同民政部,尽快推动成立一批新兴交叉学科的全国性学会,为自主创新思想、创新文化的产生,提供学术交流的舞台和环境。

其二是关于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的布局问题。他认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定是要考虑国家的战略需求和战略布局,从国家的战略纵深和战略安全考虑,国家应该在成渝地区建设至少一个国家实验室,对此,国家应该本着“新三线”建设的战略考虑,来确定实验室的主攻方向和战略使命。因此在选择的时候,既要考虑地方现有科技基础,更要考虑国家需要,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为此,他建议国家应该尽快把天府实验室确定为国家实验室,尽快启动,国家地方共同努力,让其尽快担负其国家在某些方面的科技使命。

尧德中表示,会议结束回去后,自己要先做好两件事情:一方面要及时把国家对科技的战略谋划传达到广大的师生中,以及所联系的科技同行中,以激发和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围绕国家面临的“卡脖子”科技问题,比如脑机接口问题,组织团队认真研讨学习,树立“十年磨一剑”的科学精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勇挑重担,力争在一些关键的科技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国家富强贡献青春和力量。成电师生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决心,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