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视点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研究生精品课程】在严谨与活泼的碰撞中感受翻译之美
文:何乔 苟灵 学生记者团 李书洋 韩孟涛 林逸凡 图:李书洋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0-10-26 5278

编者按:为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标杆示范作用,促进研究生课程质量进一步提升,研究生院自2018年启动了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公共基础课和各一级学科(类别)专业课为重点,充分结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写的《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至2020年,经学院推荐、学校专家评审、研教指委审议通过,学校已立项了三批共146门“精品课程”。新闻中心特开设【研究生精品课程】栏目,分享这些“精品课程”基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从课程目标与定位、课程内容、教学和考核方式、课程特色和成效等方面总结梳理其经验心得,与师生读者共享。本期介绍外国语学院《翻译概论》课程的教学探索。

“周老师的上课方式非常独特,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更倾向于对话式的引导,课堂学习氛围轻松愉快,真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

  “在周老师的带领下,整个课堂从一开始大家怯于发言到后面同学们争相发言到老师一时都插不进话,课堂氛围轻松活跃。通过本课程,我们不仅在翻译实践上获益匪浅,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逻辑思维。”

  “这种启发式、探讨式学习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

  这是同学们对外国语学院周劲松副教授所开设的《翻译概论》课程的评价。

  从2009年开课到现在,周劲松通过不断的摸索,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教学模式,让同学们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到翻译的美与乐趣。

1.jpg

翻译之美,在于自信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人类进入了互联互通的新时代。人与人的沟通,语言是桥梁。当前,中国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其中,高端语言服务人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翻译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周劲松所开设的《翻译概论》这门课程,是主要面向外国语学院研一同学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当代翻译思想和翻译主张,通过对不同文本的翻译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基于文本风格类型的翻译选择和策略,掌握不同问题的翻译技能技巧,将翻译理论融入翻译实践,提升学生的文本处理能力和翻译能力。用周劲松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培养‘文武双全’‘内外兼修’的高端翻译人才”。

  什么叫“文武双全”?周劲松认为,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能投身翻译实践,真正服务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如果说本科生的翻译课是给大家打开一扇门,那研究生的课程我们不仅强调知识层级的提高,也更强调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应用能力的提升。”

  为了达到理想的人才培养目标,这门课程不仅“要求高”,同时打分也很“吝啬”。“曾经有同学想选修我这门课都被我‘劝退’了,因为我认为这门课耗时耗力,没有全心的投入很难达到课程要求。” 周劲松笑着说。

  在授课过程中,周劲松将古文翻译作为其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他认为,翻译的外显是语言,内核是文化。从事翻译工作首先要有文化自信,从深厚广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不断成长,这样我们在面对其他语言和文化时,就会有强大的自信心。

翻译之美,在于严谨

  翻译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来将理论知识落实到实处。如何才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周劲松的办法是,翻译理论论文的翻译教学。

  在课程中,周劲松会选择近几年的翻译理论论文集作为同学们练手的素材。周劲松说,学术论文用语凝练、逻辑紧密,且会出现大量专业术语,对这类文本的翻译练习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组织能力,学会术语翻译的方法,同时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学到有关的翻译理论,一举两得。

  小班教学为课堂讨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了解翻译的基本知识后,同学们2-3人组成小组,对论文集中的论文进行翻译实践,然后通过课堂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翻译这门工作很难一个人单打独斗,需要团队合作,在组队翻译的过程中,同学们会学习到分工协作与管理,会感受到不同思维碰撞的魅力。” 周劲松说。

  在给同学们分配任务时,周劲松会把论文集中感觉最难的一篇留下来自己翻译。他认为,只有自己动手去做了,才能知道哪些地方会难住同学,这样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才更有针对性。

  做学术论文的翻译,严谨是首位,不仅术语要准确,格式也要规范。周劲松会对每一组同学的汇报做详细的点评,指出不足和亮点,让同学们不仅了解学术规范,更懂得蕴含其中的学术原理。比如说,“the Ottoman Empire” 为什么翻译成奥斯曼帝国而不是奥特曼帝国,这就需要对这个词语的来源进行考证。再比如在汉语标点符号的使用中,是双引号在外,单引号在内,但是在学术翻译中,是单引号在外,双引号在内。这些都是微小的细节问题,但是却不容忽略,因为往往就是这些细枝末节才能表现译者的严谨性。

2.jpg

翻译之美,在于创造

  “我一直告诉学生,翻译是一门再创造的艺术,需要我们在严谨的基础之上对文章进行创造性转换,将原文本中展现出的意蕴美、空间感和画面感都尽可能地保留下来。”

  周劲松认为,翻译不仅要有严谨的态度,还需要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这在从事文言文小说外译的时候尤其明显。实际上,在把古文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两次转化,第一次是从文言文到现代汉语的转化,第二次是从现代汉语到英文的转化,这两次转化在保留小说的画面感和故事性方面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这就能十分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他以《唐代传奇选》中《虬髯客传》的翻译为例,讲解了文言文翻译的创造性。在《虬髯客传》中,有一句对红拂女与李靖初遇时的细节描写:“当公之骋辩也,一妓有殊色,执红拂,立于前,独目公。”对这个“独目公”的翻译,周劲松采取了一种十分生动俏皮的方式向学生进行解说:“这句话其实可以用一首歌的名字来翻译它,就是《我的眼里只有你》。这是一种深情热切的凝望,通过这个眼神巧妙地传达出了红拂女对李靖的一见钟情。这样翻译在情感上和逻辑上更通畅,正是因为红拂女对李靖的一见钟情,才有了下文中的‘红拂夜奔’的情节。”

  但有时候,中文的古文本身就可能晦涩难懂,直接让学生去翻译文言文效果不一定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周劲松会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外文译本。外国语学院2020级研究生史佳艳说,“在对《道德经》进行翻译学习时,周老师向我们推荐了James Legge(理雅各)翻译的英文译本。通过对经典外文译本的阅读,反过来我们又加深了对原著的理解。”这种交叉阅读的方式,既能让学生理解原文含义,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经典译本的翻译思路与措辞方法,让学生感觉受益良多。

  在做文言文翻译的时候,课堂上经常会有激烈的讨论。同学们针对原文的理解、句段的处理、选词的优劣、谋篇布局的技巧各抒己见。正是在这种相互交流的思维碰撞中,大家感受到了古文翻译的美和乐趣。曾经有学生对《虬髯客传》中出现的64个“曰”的不同译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最后形成了论文发表。

3.jpg

  本着对翻译的热爱,周劲松以一种享受的态度去进行教学与研究工作。《翻译概论》的课程通常都在晚上开设。周劲松说,一方面是因为晚上同学们的思维更活跃,另外一方面偶尔内容讲不完耽误几分钟,同学们也能够理解。这学期以来,他一周有四个晚上都要上课,但他觉得这并不是一件令人疲惫的事情,恰恰相反,他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在授课、与同学们交流以及翻译实践中,他感受到了愉悦。

  也正是这种愉悦,让他在课堂上充满感染力,这对学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局限于学术知识方面,还有人生的领悟。外国语学院2020级研究生李皓婷用“润物细无声”来形容周劲松。“周老师不仅教给我们知识,也教给我们人生哲学。比如说他曾经说的,‘学习、修炼、变优秀的过程,就像是泡茶,慢慢发酵,逐渐舒展,最终散发芬芳’,这句话,影响了很多同学。”


编辑:  / 审核: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