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四川日报:学霸农民刘沈厅:像写论文一样种地 “门外汉”变身“领头羊”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0-10-21 2927

m_ec160f2f7f407154d0d96b201807bd78.jpg

刘沈厅在修剪柑橘枝丫。

m_f635f3b566844233cd9bcf01a959e81e.jpg

刘沈厅(右)与前来取经的同行分享柑橘种植技术。


后浪档案
  

  刘沈厅是眉山市彭山区谢家街道李山村沈厅家庭农场农场主,自2016年回乡创办家庭农场至今已有4年。他在李山村流转土地130亩,成为眉山首位拥有985高校硕士学位的职业农民。他从农业“门外汉”变身“土专家”,不仅攻克了多项柑橘种植难题,还将自家果园打造成为了示范样板,并成为地方农业的领头羊,如今,沈厅家庭农场柑橘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万元。

  返乡种地四年后,眉山市首位拥有985高校硕士学位的青年职业农民刘沈厅,火了!

  10月8日,在全国扶贫日来临之际,央视新闻推出人物系列短视频《小康新时代新青年》,首期节目中,作为眉山市彭山区沈厅家庭农场主的刘沈厅挽起袖子,在广袤的柑橘林里喷药施肥,修剪枝丫,面对镜头,娓娓讲述着自己的返乡心得。

  视频一经播出,便迅速引发网友关注,在新浪微博,这位集学霸、名校、高学历与农民等关键词于一身的乡村青年成了热搜,不到5小时,微博的视频点击率便超过400万次,点赞超过9万次。

  刘沈厅的热度并不止于此,在当日晚间的《主播说联播》节目中,主持人康辉用了近2分钟来讲述刘沈厅的故事以及关于他的讨论。这位来自眉山的青年农民刘沈厅再次引发了现象级的关注和热议。

  作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才生,选择回农村当农民,曾经的学霸在务农之路上有哪些心得体会,他的故事又能为当前轰轰烈烈的乡村振兴事业带来哪些启发和思考?带着疑问,近日,记者来到沈厅家庭农场,走进了刘沈厅的果业世界。


1 辞职当农民
学霸青年做出另类选择

  10月14日,眉山市彭山区谢家街道李山村沈厅家庭农场的果园里,成片的柑橘树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子。

  “区上要召开一个晚熟柑橘产业的座谈会,他一早就出门了。”果园内,正在锄草的刘沈厅的父亲刘玉明拍了拍身上的泥土,告诉记者,一周来,刘沈厅几乎每天都是天不亮就出门,傍晚才回农场,要么是跑母校电子科大找支持,要么就是到商会办讲座,要么就是到区上汇报工作,饭都没时间吃。

  扑了空的记者旋即赶往彭山区农业农村局,在那里才找到了刚刚参加完座谈会的刘沈厅。

  刘沈厅家住彭山区凤鸣街道平乐社区,这里是紧邻城区的一片农村地,父母以务农为生,闲暇之余做点小生意维持生计。

  生于1989年的刘沈厅自小便是学习的好苗子,考上好大学,学门好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工程师或企业高管,是父母对刘沈厅的最大期待。

  2008年,刘沈厅以668分的优异成绩考入电子科技大学英才学院,跳出了农门。

  初入大学的刘沈厅也曾定下目标,留在大城市,成为一名电子科学与技术的专家或权威。2015年研究生毕业,刘沈厅不仅收获了国家奖学金、百人会英才奖、成都榜样·身边好青年、“成电十大杰出学生”等荣誉,还获得了公派加拿大皇家科学院继续深造读博士的机会,更成功留校成为一名高校辅导员。

  但彼时,在刘沈厅的心里,已经种下了另一颗“变个活法”的种子。

  原来,2013年5月11日,在母亲节的前一天,刘沈厅接到噩耗,母亲突发脑溢血离世,自小与母亲感情最为深厚的刘沈厅竟来不及和母亲好好道别。母亲的离去,让刘沈厅体会到了亲情的难能可贵,心里渐渐萌生了扎根本土、报效家乡、侍奉恩亲的想法。

  而恰在此时,作为农业大区的彭山区正掀起轰轰烈烈的农村改革运动,这里不仅诞生了“四步机制、三方受益”土地规范流转经验和农村土地“两权”抵押贷款经验等示范全国的农村改革先进案例,更崛起了数以万计的葡萄、晚熟柑橘和猕猴桃等特色农业基地,彭山的广阔乡村成为一片创业的热土。

  来自家乡的田野变革激发了刘沈厅的创业热忱,对亲人的眷恋更牢固了刘沈厅返乡的决定,2016年,毕业仅一年的刘沈厅辞去高校辅导员的职务,告别大都市,带着行囊回到家乡,同父亲拿出全部家当,在距离老家数公里远的谢家街道李山村流转了130亩地,当起了果农。

2 创业第一场
因不懂技术险些血本无归

  时针倒拨回2016年年底,返乡不久的刘沈厅和父亲定下了“发展大计”:第一年种树,第二年试挂果,第三年收获,第四年全面步入正轨后,争取年入百万元。

  在彼时的刘沈厅看来,农业是最简单的行当,虽然自己不懂种地的门道,但请位土专家,便能轻松搞定生产的事情,自己只需要跑市场,找销路,不出四年,农场便能走上正轨并产生效益。

  2017年初,刘沈厅请来了当地知名的“土专家”,全权负责技术和生产,并分别在地里种下了80亩猕猴桃和50亩柑橘苗子,每日浇水施肥,每月锄草杀虫,一切都那么顺利。

  但5月后,突然发生了状况。刘沈厅的80亩猕猴桃不知得了什么病,半米高的苗子突然枯萎,起初刘沈厅以为是遭了虫患,但刨开泥土才发现,苗子的根全都烂了。

  刘沈厅找来区农业农村局的专家,检查才知道,是有机肥的质量出了问题,导致猕猴桃苗烧根,80亩的苗子,一株也没有保住。

  像是晴天霹雳,返乡不到半年,就遭遇如此惨痛教训的刘沈厅心痛得几天几夜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次事故让他明白,农业不是想像中的那么简单。

  这年7月,刘沈厅含着眼泪,拔掉枯死的猕猴桃树苗,拿着政府协调得来的30万元贷款,在地里重新种上了晚熟柑橘耙耙柑(学名春见)。

3 钻研新农技
“门外汉”成农业“土专家”

  为了不重蹈覆辙,刘沈厅决定亲力亲为,不仅自己搬到农场居住,更没日没夜地钻研柑橘种植技术,拜省农科院柑橘专家陈克玲教授为师,狂补自身短板,呵护着一棵棵柑橘苗茁壮成长。不到一年时间,他便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土专家,并获评“中级农技师”。
  为了方便果园管理,刘沈厅雇用了10名60岁以上的种地“老把式”,但起初,大家对这个后生的种植理念并不认同。

  2018年初,农场的一片柑橘树突然出现“病斑”叶片,“老把式”们根据经验判断,是得了炭疽病,正准备施药时,被刘沈厅叫住,刘沈厅抓起一把叶子,细看几分钟后得出结论,不是病菌感染而是被红蜘蛛吃空了叶子的叶绿素,应该用杀螨剂,按照刘沈厅的意见,喷洒杀螨剂后,柑橘树重获了新生。

  “老把式”们这才心服口服,“还是年轻人有一手!”

  找到突破口的刘沈厅不仅掌握了柑橘种植要领,同时,他还依托在校时期搞科研的劲儿,像写论文一样对待这片土地,连续攻克了困扰当地柑橘界的多个难题。

  2017年四川遭遇严重霜冻,给晚熟柑橘产区带来灾难性影响,很多果农损失惨重。为了避免悲剧重演,刘沈厅用了一个通宵,蹲在地里搜集数据,研究柑橘被冻的原因,最终他发现,问题出在保温纸袋上。因为彼时的柑橘保温纸袋,在恒温零下5度的情况下,只能保温2-3小时,为此,必须提高柑橘保温纸袋的防冻性能。

  经过大量的田间调查和资料查询,刘沈厅找到了进一步的解决办法,只需对原有的柑橘保温纸袋稍作改良,变单层纸袋为双层纸袋,就能将柑橘的抗冻时间延长至5个小时。找到办法的刘沈厅立即联系厂家,并提供了设计图纸,造出了当地首批双层保温防冻纸袋,该项发现也荣获了国家专利。
  随后两年,刘沈厅凭借做科研和写论文的执着与专注,研究出了包括简易滴灌和简易大棚应用等在内的一整套柑橘管护小窍门,并利用休息时间,将这些新发现归纳总结,先后获得了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4 挑起千钧担
带领果农闯荡大市场

  随着多项柑橘种植技术瓶颈的打破,使得刘沈厅家庭农场也创造了一个奇迹——柑橘树提前一年实现量产,果园仅用3年时间便走完普通果园4年甚至更长的发展之路。沈厅家庭农场也迅速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19年,农场售果30多万斤,实现营收150多万元。

  奇迹的产生,让彭山的果农们刮目相看,取经者络绎不绝。

  此时,走出低谷的刘沈厅不仅毫无保留地为取经同行分享自己的经验,更指导大家科学种植,两年来,眉山乃至全省各地,已有5000余亩柑橘基地免费用上了刘沈厅的技术,在沈厅家庭农场周边,已有数十户农户在刘沈厅的帮助下种上了优质的柑橘。一时间,“硕士农民讲情义”的美谈在彭山乡间流传。

  经过多年经营,彭山果业发展规模达17万亩,覆盖葡萄、柑橘、猕猴桃、柚子等数十个品类,但仍面临技术参差不齐,劳动力极度短缺,农资行情混乱,信息不对称,基础设施发展跟不上等问题。
  快速发展的彭山果业亟须一位懂技术,有经验的“领头羊”。

  谁来挑起推动彭山果业转型升级的大任?政府和行业都将目光投向了在业界拥有较好口碑的刘沈厅。

  2019年10月,刘沈厅被一致推选为彭山区果业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和11位行业带头人一起,挑起了全区果业转型升级的重担。

  今年2月初,正值上市时节的彭山晚熟柑橘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面临果商进不来,柑橘出不去的难题,眼看着柑橘即将滞销,刘沈厅同商会骨干成员一道,创新实施“零接触式”柑橘销售新模式。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仅用了不到一周时间,便从无到有地建起了一个“线上+线下”的柑橘销售中转站,依靠中转站,采购商不用到地、外地车不用进镇、人员不用聚集,这一创新举措,让彭山的柑橘在半个月内便销售750万公斤,并稳定了全区的柑橘价格,让500多位农场主免于返贫。

5 拾起老本行
他要用互联网改变农业

  受中转站“三不接触”销售模式的启发,今年3月,刘沈厅向当地农业农村局相关领导请战,充分发挥自己“老本行”优势,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主导开发出了“彭山数字农业服务平台”。

  “数字农业服务平台”整合了当前直播、小程序、公众号等新媒体矩阵资源,让500多位商会会员“种前规划得当、种中技术提升、种后销售无忧”;通过这一平台,政府从以前“制定政策、宣传政策、落实政策”的包揽模式,变成了“制定政策、协调资源、反馈完善”的总揽模式,客商和消费者获得了“购前咨询、购中配套、购后无忧”的一站式购买服务,让整个行业可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产业共荣共生。

  “该平台构建了彭山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全产业链共荣共生发展的新模式。”彭山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杰茜对此赞叹不已。

  这次大胆的试水,打开了刘沈厅的另一扇创业之门:用起电子科学与技术的专业优势,打造一个更为现代化的果园,颠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刘沈厅准备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运用大数据、AI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一个占地面积百余亩的智慧果园项目,让农业更加智能化。

  从最初的毅然返乡,到创业第一场的黯然收场,再到钻研农业技术成为“土专家”的“柳暗花明”,刘沈厅也清晰地看到,在当今时代,农业早已不是简单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也不是简单的挖土、播种、施肥和收获的机械劳作,它的背后是食品科学、生命科学甚至是商品经济的大文章。

  再有四个月,地里的晚熟柑橘就要丰收了。刘沈厅畅想:那时,上百亩的园子放眼看去,肯定很美……


报道链接: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201020/243862.shtml


编辑:  / 审核:  / 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