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四中全会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社会科学网|叶本乾: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
文:叶本乾 来源:社会媒体 时间:2019-11-11 4464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是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时隔六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这个重大命题进一步书写新的篇章,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于坚定“四个自信”,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体现为“13个坚持”,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也是继续推进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前提条件和有力保障。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第一条主要体现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体系的显著优势,也是最大的优势。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要有坚强的党来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正确方向不断前进。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第二条主要体现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显著优势。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样一套制度安排,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改进完善、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本原理,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才能无往而不胜,必须深刻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第三条主要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显著优势。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事关党执政兴国和人民幸福安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

  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中国之所以能办成许多国家办不了的大事,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新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进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还有许多“雪山”“草地”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要征服,必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做到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需要进一步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切实将这一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挥。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我国全力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第六条主要体现为经济制度和治理体系方面的显著优势。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写入了宪法、党章,这是不会变的,也是不能变的。”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使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第七条主要体现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显著优势。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成为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的先导。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坚持守正创新,重点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第八条主要体现民生保障制度的显著优势。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如果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努力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入新时代,我们走上了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已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急流险滩,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社会主义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突出政治标准,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

  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第十一条主要体现为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领域的显著优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把新时代强军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这是总结我们党建军治军成功经验、适应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发展变化、着眼于解决军队建设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军事手段是实现伟大梦想的保底手段。把军队搞得更强大,这样底气才足、腰杆才硬。必须服从服务于党的历史使命,把握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需求,为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战略支撑,为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提供战略支撑,为拓展我国海外利益提供战略支撑,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战略支撑,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第十二条主要体现为“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的显著优势。“一国两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在过往的人类政治实践中还从未有过。按照“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香港、澳门实现了和平回归,改变了历史上但凡收复失地都要大动干戈的所谓定势。“一国两制”是中国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的一个新思路新方案,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新贡献,凝结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国智慧。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走上同祖国共同发展、永不分离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是完全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我们将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

  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第十三条主要体现为外交领域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作者叶本乾,系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四川省委组织部特邀研究员,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报道链接:http://www.cssn.cn/mkszy/yc/201911/t20191108_5030982.shtml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