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成都日报:如何发挥博物馆“文化中枢”功能
文: 谢梅 图:成都日报 来源:社会媒体 时间:2019-05-17 2370

111.jpg

333.jpg

222.jpg

e2977c8245c3d786cae097e2560e02e2.jpg

成都博物馆

c3b9ca655722b5ad9b422eeeef8e1967.jpg

武侯祠

d70b1afb28053c1e15271e5df9eb5f18.jpg

81153900fa975c6aab8205e7cb68131d.jpg

杜甫草堂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源泉。在文化自信中获取发展的动力,是国家民族长久发展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参观了国内外许多知名的博物馆,强调,文物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保护好、管理好、研究和利用好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过来,给当代人以民族自信和历史启迪。博物馆是典藏、展示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遗存物的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它镌刻着人类自己的历史和文明,并始终伴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也将引领着人类走向未来。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应充分发挥博物馆作为“文化中枢”功能,以文化为魂,向世界游客展现天府文化的别样精彩。

博物馆 应真正成为城市的眼睛

  博物馆起源于公元前四世纪马其顿帝国创建时,对所收集和掠夺的艺术珍品和稀有古物的整理和研究。亚历山大国王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曾利用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教学和知识传播。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一座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博物馆一词,也就由希腊文演变而来,原意为“祭祀缪斯的地方”。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诞生在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在复兴古文化的旗帜下,欧洲社会掀起了学习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热潮,大量希腊著作的手抄本和从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艺术珍品将古代文明的辉煌成果精彩呈现,极大地引发了人们收藏和鉴赏古董的热潮。近现代科学产生以后,博物馆成为藏品陈列、科学研究和知识生产的中心,成为社会历史文化和社会人文教化的肇源之地。

  一座城市就是一座深厚的博物馆。成都拥有4500年文明史、2300多年建城史,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凝聚成“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时代价值和现实表达,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之中凝聚成了一座深远厚重的博物馆。一座博物馆就是一座城市的发展历史,记忆着栖身于此地的民众独特的生命密码和精神特质,将先人的达观、坚韧、宽厚、勤奋谱写成了一帧帧寓意深邃、气势恢弘又气味淡雅的历史画卷。博物馆还是一座城市的精魂,是展示人们文化实践与演变脉络的集成窗口,通过博物馆我们可以回望城市发展的历程,体味城市的品格和精神内涵。所以,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眼睛,是一座城市的思想和灵魂。一座城市对于博物馆的建设与利用,可以让人们看见一座城市存在的深度和厚度,更可以看见一座城市未来发展可能的高度与力度。

博物馆应强化文化传承服务功能

  20世纪,西方著名的学者列斐伏尔提出了一个“社会空间生产”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空间作为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是生产关系改变和生产模式创新的产物,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各种社会实践的记录。同时该理论还认为空间还是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生产模式演变发生的场所,是新的生产力发展的体现,它可以生产出新的生产关系、孕育新的因素从而塑造出新的社会实践行为和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塑造现实社会的新样貌,甚至改变社会进程,比如麦当劳、广告以及电影院等等,人们每进去或看见一次就接受了一次意识形态的洗礼,并形成与空间所反映的意识形态一致的观念和价值体系。这种社会空间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历史地理学空间,它们作为一种能动的核心要素参与到了社会经济体系的发展中,以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等人文要素推动社会发展的经济、技术等其他要素的变革和创新,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最终使人类实现了从物质到精神、从必然到自由的发展目标。

  博物馆也是这样一个特殊的、有特定意义的空间,它不仅通过文物藏品的展示,实现文化传承、社会教育和共识培育,它更通过民众的参观、体验和购买行为,实现共生共在的意义创造,这种意义创造既包括社会意义创造,也包括经济意义创造。也就是说,博物馆通过“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展示人类历史,揭示社会发展的丰厚内涵和深远意蕴,深邃而广阔地反映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群体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本体,清晰地展示出所有关于人类和自然以及社会发展的经验、成败和规律,是具体的、多层面的、历史性的。民众则通过观赏、研读、体验,理解关于国家、社会、民族包括城市进步的概貌、细节以及本质。作为一种非生产性空间,博物馆是一种支配社会文化和观念形成的隐喻空间,昭示过去,呈现未来,也提供人类前行的动力;而作为社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在时空的转换中已然成为了社会文化和知识生产不可或缺的、核心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它将传统与现代、藏品与精神、社会交往与感受认知交融在一起,建构出了所在时代需要的重要的文化意义和思想意义。在博物馆这个特殊的文化空间中,传统的、历史的意义,伴随当代、当下构建的意义,共同生产出了精英的思想意义和公众阐释的文化意义,并最终生成所在时代的主流思想意义。

博物馆应搭建社会文化教育的平台

  互联网时代,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博物馆通过文字、图片、录音解说、立体flash、虚拟漫游、高空俯瞰等多种方式,展示出了各种博物馆独家的文物藏品以及相关知识,通过教育功能的发挥,极大地满足了当代人民群众对于历史文化、自然社会、创新发展以及娱乐休闲的需求。未来,博物馆不仅将会为民众提供大量的创意十足的文创产品和文化消费品,其自身还可能会从一个单一的标志性建筑、独特的文化空间,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美学欣赏的沙龙、阅读的图书馆、传播知识的社区、提升学养的学校、购物的商场、电影院以及全部满足人们多样需求的多功能的“日常生活”场所,让审阅、学习、休闲、娱乐、康养融合一体,让博物馆更加生活化和社区化,成为民众生活和精神的双重栖身之地。而当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逐渐实现在博物馆的深入而广泛地应用和推广之时,立体flash、3D建模、全景、VR等技术手段将全面构建出数字博物馆和虚拟博物馆,让处处是博物馆、时时可阅读成为日常。新的博物馆形态,将创造出全新的技术时代的数字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在新技术的支撑下,受众在变异的时空关系状态中将形成全新的审美体验和行为实践,博物馆的参观行为将被全面计算和模型化,产品服务将会更加精细化和精准化。

  在可以预知的未来,博物馆将成为智能社会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的塑造空间,一种具体而实在的文化生产空间和文化消费空间,一种社会文化的表达和文化产品消费的重要场所。从空间生产的角度来说,博物馆是聚合意义和生产意义的空间,在数字技术的助推下,博物馆将为社会生产出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复合意义,体现时空的交合。从文化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博物馆意义的生产兼具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随着媒体融合发展时代的到来,博物馆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思想价值将会转换出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例如,故宫参观者的火爆和故宫博物院每年10个亿的文创产品销售效益就是有力的证明。今年“五一”期间,成都有68.9万人次走进了各大博物馆,打CALL博物馆成为成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一个更为耀眼的数据是,2018年底有10.8亿的中国人走进了博物馆,观赏文物,消费博物馆,这意味着,当游历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当每个人毕生的经历与博物馆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博物馆的意义生产就将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阵地,成为社会文化教育的主要平台,未来博物馆也必将成为社会文化产品生产与消费的主要战场。

  因此,城市的发展有必要考虑将城市的博物馆资源进行有效地转化和利用,将文博资源尽可能地转化成文化资本,在旅游产业的推动下,形成消费热点。进一步,还须将文博旅游与其他行业紧密结合,相互赋能,实现全社会经济的较大改善和提升。更进一步,推动博物馆经济的建设,以期对提高民众素质、提升政府管理水平、推动社会良性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出重要影响。


  (作者:谢梅,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四川省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重点基地主任)

  报道链接:http://www.cdrb.com.cn/epaper/cdrbpc/201905/15/c40990.html




编辑:卜一珂  / 审核:罗莎  / 发布:罗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