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成电拾光】仁者之乐——记原成电三系办公室主任唐竹林
文:文/成电拾光工作室 陈浩亮;指导老师/离退休工作处 邓长江 图:邓长江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8-12-07 11765

  【开栏语】经过前期紧张的筹备,“成电拾光”追忆历史栏目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本栏目旨在通过老一辈成电人讲述和回忆过去学习、工作、生活的经历,在一个个小故事中品味厚重的历史,在一个个小片段中延续文化的血脉,在一段段经历中感悟壮美的人生,在娓娓的叙述中让成电的精神和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本栏目作为我校成电文化深耕计划的组成部分,由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牵头并统筹安排,离退休工作处、党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协同推进。作为“成电故事”“成电百家”等校园文化品牌的组成部分和拓展补充,本栏目更加注重故事性、趣味性、生活性和广泛性,无论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老领导、资深教授还是普通员工,都将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出熠熠星光,让成电精神在点点星光中传承不息。


  人物简介:唐竹林,1930年2月生于湖南邵阳武冈县。1949年3月参加革命。195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进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三系(现归属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办公室主任,1990年5月离休。


  见到唐竹林老人是在沙河校区东院他的家里。一进门就看见唐老正拿着一把二胡,年近90岁的唐老慈眉善目,面色红润,精神饱满,耳聪目明,一点儿不显老态。看到二胡,记者当场请他即兴演奏了一段儿。余音袅袅,他也打开了话匣,我们也随着老人的记忆回到了那久远的岁月,仿佛品味着醇厚的美酒。

QQ截图20181207104007.jpg

唐竹林(左)与学生记者陈浩亮合影

翻身闹革命, 扛枪跟党走

  1949年2月,19岁的唐竹林怀着一腔热血,在湖南邵阳武冈县加入了游击队,这支游击队后来编成了一个团,即湖南军区独立十七团,执行剿匪任务。说是剿匪,实际上是追击国民党来不及逃到台湾的残余部队。敌人负隅顽抗,狡猾至极,逃到土匪窝,和占山为王的土匪沆瀣一气,为害一方。由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战士们在剿匪的过程中常常面临着生命危险,一些战友就牺牲在剿匪的过程中,倒在了新中国诞生的前夕。当问及有没有受过伤时,他回忆道:“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幸运,基本上没受过伤,但还是遇到过一次危险,有一次碰到敌人的一支部队,先锋部队迅速开进,绕到敌人的前方,将其包围,我们在后面紧追不舍,敌人翻过一道山梁就不见了,我们拼命追,那个时候我是班长,带着班上的战士冲在最前面,由于冲得过猛,我一到山顶猝不及防,就滚下了山崖,滚了好几十米,撞到了一块巨石上。当时觉得右肩火辣辣的疼,顾不上伤痛又跟上部队追击,最后全歼了敌人。 去年在校医院做健康检查时,医生问我是不是右肩原来受过伤,我才想起这件事儿”。唐竹林能吃苦,胆子大,在部队里立了好几次功。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他仍感觉到热血沸腾。

  后来又到了抗美援朝,唐竹林保家卫国之心油然而生,他向上级提出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得到批准。后来在即将跨过鸭绿江时,作为部队里的排长他被上级临时调回,当时国内战力吃紧,需要调配一批军官训练刚刚入伍的新兵,国内兵力有很大一部分是刚刚招募的民兵,唐竹林就去执行这个任务。

  1956年,唐竹林在湖南李林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掀开了人生新的一页。问唐老为什么入党,他说:“当时也不懂什么大道理,共产党还是新生的,当时没有想什么个人利益,加入又不会有什么物质上的好处。就是相信党能够给老百姓带来好处,加入党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为国家、为民族奋斗。” 时至今日,这朴素的话语说出来依然让人钦佩。耄耋之年的他现在提起党,仍是怀有感激之情:“现在我们(和妻子)身体还算安康,日子过得很悠闲,这些都要感谢共产党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生活,我和老伴儿是衷心地感谢党赋予的一切。”

扎根成电,伉俪情深

  1958年,唐竹林由于是排级干部,被调去北大荒,十年的部队生涯由此结束。在这里,他和妻子有了爱情的结晶。唐竹林是下到北大荒的第一批人,当时那边还完全是未开发状态,是一片处女地,条件十分艰苦和简陋。唐竹林与战友们筚路蓝缕,投入了北大荒的开发之中。他的主要工作是修建房子,所谓房子就是土胚房上盖茅草,那种条件下修房子是费时费力的事情,要把干草剁碎,掺杂到泥巴里面去修建墙壁,这样的墙壁便是他们在北大荒生产生活的住所。而妻子则在莽莽草野上跟随机器的脚步,在大地上种植各种农作物。正是他们这一代人,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1959年,唐竹林转入到富拉尔基的一个军工厂。在铸铁车间,他做热处理工作,他的妻子也是在军工厂做焊锡的工作。在这期间他的妻子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们工作没有丝毫松懈。唐竹林的妻子回忆道:“生完小孩42天我就上班了。路上风特别大,我用推车推着小孩,风吹得我往后退,他就和我一起推,到了工厂就把孩子放到婴儿间,我们就去工作。”上级鉴于他的优良表现,将他和妻子一起介绍来到成电工作。军工厂的一些员工被调配到其他地方,来成电七八十个,唐竹林就是其中之一。

  1959年,唐竹林与妻子初到成电时,成电才刚刚成立三年,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校,学校的主体已经基本成型。唐竹林对当时的场景还记忆犹新:“学校有很多苏联专家。我和他们也打交道,我们对话有翻译。到成电后,校园建设已现初貌,可是3、5系楼由于建筑材料奇缺出了问题,成了烂尾工程。当时的书记羊君度魄力非凡,他想办法通过武汉军区调用资源,把两座楼加固,最终修起来了。这边大部分是农田,现在的图书馆的位置是一片棉花田。”听到这些斑驳的回忆,年轻的成电当年被农田包围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再看今日之巍峨成电,可见成电就是在这些先驱们的艰苦奋斗中,一步步修建起来的。唐竹林提起当时的几句顺口溜: 站在主楼前,想起孟心田;看到三五系,想起羊书记;站在砖瓦厂,想起刘队长(军代表);我们到网球(干活的地方),想起李彩丘(军代表的政委)。

  这些人们口口相传的老一辈成电人,正是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岁月投入到了学校的建设中去,我们今天才有这样美丽的成电。

  成电的生活给了唐竹林很不一样的感觉。他本已习惯于苦日子,成电的良好条件更让唐竹林和妻子有了在这里扎根的决心,他也将自己投入到这场建设成电的时代洪流中。唐竹林的妻子回忆道:“我在北大荒时,一个月工资15块,要种豆子,跟在机器后面弯腰一整天。到了富拉尔基,铸钢车间里还是很辛苦的,风特别大,我的第一个孩子刚出生,觉得日子很艰苦。到了学校,气候变得很好,月工资变成了23元,虽然后面也有一些烦心的事儿,但我们心底是真正爱上了成电这个家。”

  唐竹林初到成电时,当办公室主任,负责系里的日常办公、后勤保障工作。据唐竹林回忆,当时系里有三个教研室,分别是301、302、303教研室。冉照须是系主任。可惜当时的老师大多都不在世了。作为成电的老人,唐竹林见证了成电一步步的发展历程,深感成电建校六十二年来的巨大变化。他回忆说:“现在南门对面以前是我们的教职工宿舍,逸夫楼那一块原来是一个露天电影场和一个工厂,运动场、游泳池这一块儿是农田,还有很多农民住在附近,学生宿舍在现在的食堂的位置,有8栋学生宿舍。”谈起成电从昨天到今天“双一流”的飞跃,唐竹林感慨万千。

坚持运动,知足常乐

  如今,年近90岁高龄的唐竹林仍坚持运动,心态就如年轻人一般。

  据唐竹林回忆,他年轻时喜欢音乐,马路边上广播里放歌曲、京剧,他都很喜欢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农村收了一把二胡,通过自学掌握了二胡演奏的一些技巧。这些年来,他一直勤加练习,二胡渐渐发展成为了一项陪伴终身的兴趣爱好。

  唐竹林退休后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说自己每天的生活都很有规律。六点多起床,吃完饭去舞剑,打门球。他参加了学校老年活动中心的四个社团组织,舞剑、太极拳、门球、民乐队。问他怎么坚持下来的,他说“我参加这个既可以锻炼身体,又是我喜欢做的事情。” 他忠告现在的年轻人:“遇到困境不要气馁,人的一辈子很长,守住初心方得始终。年轻人要珍惜自己的身体,多锻炼,生活得有规律一点,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多去尝试,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嘛。”

  从唐竹林老人的身上,我放佛看到了中国、成电的发展历程。作为一个生在战争年代的人,唐竹林担起了保家卫国的重担,新中国成立,他又奔赴北大荒开垦,成电建校初期,他和妻子奔赴成电,从此扎根成电,几十年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计得失,他的一生是老一辈成电人开拓进取、不畏艰难的精神的一个缩影。

  离开唐老的家,我在楼下忍不住再一次转身,望着他的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愿唐老健康长寿!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