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丨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以更好的准备迎接新的科技时代
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来源:社会媒体 时间:2018-10-22 2929

  近年来,“大数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周涛则是活跃在大数据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在周涛身上有着很多标签:教师、创业者、科研者……他曾是四川最年轻的教授,也是中国青年科技奖最年轻的获奖者。不过笔者近日见到周涛时,他T恤+牛仔裤的装扮和几分凌乱的发型,让这位80后学者看起来更像邻家大哥。

回国 源于中国心游子情

  2010年,27岁的周涛从瑞士弗里堡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并于当年回国,受聘于电子科大,成为当时“四川最年轻的教授”。谈起当年回国的选择,周涛说,回国是唯一选项。而这个唯一选项的背后是他的“中国心和四川胃”。周涛告诉笔者,当年去瑞士读书时,他带了一个大箱子,一半装的是四川的豆瓣酱和火锅料,一半装的是书。书的种类涵盖了各个领域,更多的是中国的文史哲,甚至还有武侠小说。而求学期间他每次回国,这两样东西都是他必带的。“我没想过一直在国外发展,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国的文化应该是烙印在心里的,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定要生活在中文的环中。”周涛说。酷爱读书的他对传统的文史哲有着浓厚兴趣,他曾在博客中贴出自己的书单,从《彷徨》到《侠客行》,一年读121本书,包括科技、人文、历史、武侠、玄幻等各种类型,其中还有不少是重读。“阅读于我而言是享受,而非功利或任务。但阅读会让人在不经意间开阔思路,提升格局。如果只依靠工具和专业知识,反而发展不好。”周涛说。
  回国之初,摆在周涛面前的选项除了电子科大,其实还有北大和浙大。在很多人看来,电子科大可能并不是最佳选择,但周涛并不这样认为。“当时的电子科大大数据研究刚刚起步,虽然项目经费不多,但是我可以以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去建设一个研究团队,这是非常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在一些重点项目上,电子科大可以几个老师带着学生,集中力量进行攻关,这是电子科大作为西部高校能屡屡在一些重点项目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所以在我看来电子科大平台并不差。”周涛说,“一方面,作为80后独生子,我父母在成都;另一方面,可能还是有作为四川人安土重迁的因素在里面。”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周涛的学生都叫他“涛哥”,对于学生们来说,这个常和他们一起撸串、侃大山的老师更像是一个兄长或朋友。而在周涛的许多身份中,他最看重的是教师这个身份,而他思考最多的也是教育。他说:“教育是种下银杏树的小苗,然后浇水、施肥,通过50年甚至100年的经历,让它茂叶参天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在2010年回国时,进入高校任教是周涛的唯一选项。
  在周涛看来,大学虽然也承担着科研任务,但是立身之本仍然在教育,“因为不管对于一个老师,还是对于大学来说,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才是值得尊重的。”周涛认为,大学是长期终生教育的第一步,这个时期,学生更应该学习的是怎么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人才培养是要用十年、五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去积累和沉淀,作为导师我们不只是教授一门课程,也不只是在上课时简单的传授知识而已。由于每个人的特性不同,更需要老师在课堂外关心学生成长,影响学生思想,去发现每个学生的特性,给他们指出最适合的发展方向。”周涛说。
  在周涛所带的博士生中,有攻读学术研究方向的,也有攻读创业方向的,“如果只是按照学校的要求毕业,那就太简单了。”周涛说。因此,他也对弟子们立下了一个规矩:研究方向的博士生需要在世界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而创业方向的博士生身家不能低于一个亿。目前周涛的两位博士生,一位创办了知数科技有限公司,另外一位则是寻道科技的创始人。两家公司目前都拿到了两轮投资,估值都在一个亿以上,“他们的目标基本完成了三分之一,我见证了他们从最初的一个工作室,从十几二十万元的项目开始,到现在自己维持一个企业的发展,能养活五六十人。”周涛说。在他看来,大学生学习的关键并不是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方法,或者是某个方程的求解,而是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不多,但就个体而言,创业过程中起落沉浮背后的创新精神对于个人成长很重要。一个人不是在20多岁时就决定他的人生方向,在这个时间段有过创业经历的人,哪怕失败了,但是他在工作中的时间比别人长,付出的智力更多,意志力也更坚定,所以这一批人更有可能成为社会的脊梁。”周涛说。

    创业 做让社会尊重的企业

  在周涛的众多身份中有一个是创业者。他创立了成都数之联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CEO,专注于为智慧治理、智能制造等行业提供从大数据顶层设计到平台搭建的系统化、综合性解决方案,如今公司估值达1亿美元。同时他也是“数联铭品”的发起人,这家靠3万块钱起家的企业如今已成为国内金融科技领域的领军企业。
  作为创业者,周涛也经历过跌宕起伏。有首次创业首笔融资就拿到IDG资本领投的720万美元投资的激动,有企业估值达4000万美元的兴奋,也有企业遇到困境时的低谷。企业创立之初,因为定位问题,一度陷入困境,周涛和合伙人为了拿到投资不停地往返于浙江和成都。“那时候几乎每天都在奔波,创业之初的企业是很脆弱的,会遇到很多挑战和困难,要做好一家企业需要勇气,甚至需要有把自己的身家性命赌上的决心。还要面对很多坎,有时候渡过了就能往前走,有时候也未必能渡过。做企业要做最坏的打算,这样才能逼着自己往前走,这就是所谓的‘向死而生’,也是做企业的思想。”周涛颇有感慨地说。
  虽然目前数之联发展势头很好,而且已经在做上市准备,但周涛却认为,“这仅仅是刚刚起步,我希望能汇聚最好的人,做最好的事,成为让社会尊重的企业,而要做到这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周涛说。而何为让社会尊重的企业?周涛说,“一种是能在重大的技术、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另一种是能具体解决重大的民生或者社会经济问题。但无论是哪一种,这个企业文化应该是正向的,不因为企业成功而扼杀人才,员工能在企业有归属感,能迅速成长。”

    发展 大数据时代没人能置身事外

   近年来,大数据作为新经济领域的热点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也让许多人好奇,大数据带来的是什么?大数据的价值在哪里?大数据的未来是什么样?周涛认为,大数据带来的首先是数据量的暴增,其次是整个数据的流通共享,第三则是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人类现在掌握的数据量对于几十年前而言,是不可想象的,现在的数据量已经十分庞大,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未来5至6年全世界会有上千亿的智能终端,数据量还会成倍的增长,会产生万亿级的数据;海量数据,最终也会带来数据的共通,比如我们信用中国的建设,就是建立在数据共通的基础上的;而大数据的价值化就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必须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才有价值,用科技的力量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减员提效、实现更大价值,才是大数据的意义。”周涛说。
  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许多人关于个人隐私的担忧,“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身在其中,不管你是否愿意,人类都进入了一个一切都被记录的大数据时代,无论是我们在公共场合的发言,还是我们和朋友的聊天,又或者是我们的社交、购物……都会一一被记录,这就是大数据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的跨越式发展,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因此在这个体系面前依靠个体保护隐私是做不到的。这就需要国家来提供保障,如通过立法、加大惩处力度,来反向保护个人隐私。比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2017年6月1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释法,就是对网络生态的净化和个人隐私的保护。”周涛说。
  而我们的社会对于进入一个信息高度丰富的时代如何做好准备。周涛在他翻译的《大数据时代》一书的序言中,引用了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在其著作《文化的解释》中的一句话:“努力在可以应用、可以拓展的地方,应用它、拓展它;在不能应用、不能拓展的地方,就停下来。”周涛也在多次演讲中引用电影《机械师》的一句话:“胜利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新的科技时代以更快的速度到来,我们要做的,是以更好的准备去迎接它。”周涛说。(马静璠)
  人物名片:
  周涛,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从事统计物理与复杂性、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方面的研究。2011年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4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自然科学奖”,2015年获共青团中央授予的“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并与屠呦呦等7人和北斗导航等3个团队共同当选201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2017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报道链接:http://www.cast.org.cn/n200630/n201839/c58211380/content.html


编辑:助理编辑  / 审核:陈伟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