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桃李春风】柴俊武:以互联网思维指导创新型教学改革
——记教学改革创新示范一等奖得主、经济与管理学院柴俊武教授
文:学生记者 史佳磊 图: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8-01-08 12961

  编者按:优秀教师是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也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中流砥柱。学校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荣誉体系的构建,对教师卓有成效的教学工作给予肯定和鼓励。今年,五粮液-电子科大教育发展基金捐赠协议签署,用于设立卓越教学奖、教学改革创新示范奖、教学新人奖等类别“本科教学奖教金”。近日,由校学生会和研究生会共同举办的电子科技大学第四届“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结果揭晓,10位老师荣获“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学校新闻中心将陆续推出“我最喜爱的老师”、卓越教学奖、教学改革创新示范一等奖、教学新人一等奖获奖老师的报道,反映他们为学校精英人才培养做出的突出贡献。今天,让我们走近教学改革创新示范一等奖得主、经济与管理学院柴俊武教授。

柴俊武.jpg

  “过去的课堂以老师为中心,讲的是教材里编排的知识点。不谦虚地说,我的讲课效果还算可以,但也顶多只能做到讲的时候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过不了多久,他们又忘掉了,用的时候更是不会用。”

  “每门课都要变得更有挑战性,都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综合知识,那意味着每门课需要投入的精力更多了,所以学生修读的总学分数量需要进行调整。”

  “本科教学最重要的是帮学生搭建起知识体系和框架,这样同学们就可以通过读书、查阅相关文献或者借助互联网把相关知识填充到框架里,最后老师再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谈到教学改革,经济与管理学院柴俊武教授有着自己独到的想法。

  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柴俊武让教学模式贴近行业发展前沿,让学生开阔眼界,更好、更全面地发展。教学改革一直在路上,他开展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且仍将继续下去,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老师搭框架,学生填内容,变“知识传授”为“研究探索”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都是“知识传授型”,即以老师讲授为主,老师照着教材、课件把一个个知识点讲给学生听,然后再通过一些题目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运用。“同学们在课堂上如果认真听讲,当时确实能够理解各个知识点。老师以为他讲懂了,学生也以为自己听懂了,但当需要运用的时候,很多学生却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印象了,更不要说还有些同学因为不适应老师的讲课风格,听不进去课这一现象。”

  柴俊武也曾遇到这样的难题,在之前的课上,一些同学对上课提不起兴趣。于是,他开始探索教学方式改革,提出了由“知识传授型”变成“研究探索型”教学。在实践中,“研究探索型”教学分成以下三个步骤:第一,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基本的知识理论,为同学们建立知识框架;第二,按照男女生搭配的原则,把班上的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不超过5个人;第三,设置一些综合性的、需要探究的议题,让同学们根据课堂上讲的内容结合自己课下查资料,团队合作完成该议题。

  为什么一定要男女搭配,而不是由互相熟悉的人组队?柴俊武说,互相熟悉的人虽然方便沟通,但会存在“抱大腿”的行为,一个议题很有可能由团队里的一两个人完成,剩下的人不作为。如果小组内是互不熟悉的人,不仅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还会多出一个自我介绍的环节,让同学们练一练如何“推销”自己。

  对于这种分组方式,格拉斯哥学院2017级学生陈沛迪表示,在上柴老师的课以前,他所接触的分组方式都是自由结组,找自己熟悉的人。他认为,柴老师的组队方式能够让每个人积极参与,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能力。而且每节课都有小组讨论环节,讨论完后每组派代表结合PPT展示结论,大家轮流发言,让每个人都能得到锻炼。

  在柴俊武看来,议题的设置最为关键。所设置的议题必须是经过讨论、有材料支撑、需要综合多个知识点、可以有多种方法的。“只有议题设置的综合性较强,同学们才能凭借一个议题,多方面、多角度地掌握这门课的核心所在。” 

践行互联网思维,就要让学生多实践

  柴俊武的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互联网思维》。他认为,互联网思维是在信息时代的潮流下,人们结合一些走在时代前沿的人的行为,总结出的一些符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如“用户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简约思维”等。“再简单地说,互联网思维要求人们去做,去实践,而不是单纯地进行理论研究。”柴俊武的改革也更多地注重让同学们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总结。

  推行改革后,柴俊武在课堂上不再唱独角戏。他只讲一些最关键的内容,学生想到拿到这门课的学分,就必须主动完成议题,这就让大家不得不主动学习,从而慢慢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研三学生王希贤给柴俊武做了两个学期的助教。在他眼里,柴俊武十分注重以一种商讨式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样就能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即使一些不怎么主动的同学也会被带动起来。

  而一个好的议题往往包含多种知识点,可以培养大家界定问题、抽象总结、数据分析、逻辑推理和团队内部协作沟通等不同能力。同时,课本上的知识历经长久时间积淀,虽然堪称经典,但毕竟与当前该领域的发展存在距离。“同学们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不一定能够在今天直接运用。通过探究相关议题,大家就能够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现状,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科前沿。”

  陈沛迪说,虽然柴老师讲得少,但讲的内容都是最关键的,“我在柴老师的课上就学会了如何准确快速地查找资料,以及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仅如此,柴俊武还“脑洞大开”,与美国名校的教授进行课程合作。在这个大胆的课程设计中,中美两国学生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经济领域的“实验”。课堂上,同学们经常会与国外的同学组队,通过网络联系,形成“跨国小组”。这样一来,同学们为了不在其他国家的同学面前丢脸,往往会更加认真积极地参与到议题中。不同于国内学生的低调内敛,国外的同学大多思维活跃、热爱表达,对某个想法有意见也会直接提出来,双方的合作可以让彼此互补,还兼顾训练了英语表达能力。议题完成后,中外学生之间也熟络了起来,大家更加了解彼此的风土人情,也让一些想要出国留学的同学获取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做助教期间,王希贤把同一门课听了两遍,而且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还有学生经常私底下跟我说,听柴老师讲课很过瘾,收获挺多,没听够。” 

教学改革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三位一体”共同努力

  柴俊武说,教学改革不只是授课老师一个人的责任,需要学校、老师和学生甚至更多人的协同合作才能取得更好效果。他也从这三个层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首先,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师生介绍最新的教育理念,并结合教学现状和改革目标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其次,学校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的同时,也要为老师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让老师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还要在教学上投入充足的时间。因此,学校要更好地权衡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制定更合理的政策来以研促教、以教促研。第三,希望学校提供更优良的硬件设施,例如建设更多的小班教学教室,及时更新多媒体设施的软硬件,并在食堂、校车等后勤保障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

  对于老师来说,要做到上接学校,下对学生,就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老师应当根据所教授课程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充分考虑学生的时间,布置合适的作业量;如果条件允许,老师应当自己编写讲义,这比起让同学们上课看几种甚至十几种教材有效得多。老师还要及时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反馈告知给职能主管部门,为改进相关制度提供依据。

  对于学生而言,认真学习是不变的建议。但除此之外,学生不应该一味地被动接受教育,主动学习是关键,需要学习的课程多,那就做好时间安排。学生是教学改革最直接的对象,一切改变的成效都要看学生的反馈,如果对某一项改革有意见和建议,要主动和老师提出来。

  “一所学校好不好,最根本的是看从这个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发展得好不好,学生才是最重要的。”在采访中,柴俊武反复提到要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无论学校和老师做了多少,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我们要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向‘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转变。”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一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