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3月19日,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会副会长左卫民做客成电讲坛,以 “信息革命、社会进步与法的智慧” 为主题,结合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聚焦信息革命引发的社会变化,为成电师生深入分析了法律领域面临的新问题与应对之策。
左卫民以DeepSeek和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崛起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法律挑战。他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考试模式、竞争模式发生显著改变,围绕大模型的法律纠纷日益增多。例如,大模型使用数据库中数据的合法性问题,包括是否需要付费、是否需征得数据所有者同意等,已成为法律界关注的焦点。左卫民列举了中国首例 AI 生成图片侵权案、《纽约时报》起诉微软、马斯克起诉 OpenAI 等典型案例,引发了在场师生对 “AI 生成作品的知识产权归属” 这一前沿法律问题的深入思考。
从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强调“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性”;到1985年钱天白教授发出中国第一封E-mail,揭开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再到2025年我国在巴黎峰会上签署声明促进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左卫民在回溯中带大家了解到我国信息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他结合移动支付、网约车、人脸识别等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强调大数据在精准把握信息方面拥有强大能力,它能够清楚地洞察整体或局部的社会动态,甚至可以深入了解特定机构、组织和个人的相关情况。
法律在信息技术革命中面临怎样的挑战呢?左卫民表示,尽管法律面临巨大挑战,但并非是颠覆性、根本性的。他认为,法律需要积极回应技术变革,通过调整现有规范或制定新规则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同时,法律人应秉持谦抑立场,在科技应用和研究方面保持审慎态度。法律不宜过早、过度干涉科技应用,更不应轻易介入科学研究本身。未来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审慎、稳健、有限的混合型法律与科技关系模式,以应对科技推动型社会中的科技应用问题。
“面向AI时代,法律人在保持谨慎乐观态度的同时,应积极拥抱技术社会。”左卫民强调,在新时代,法律人不仅要精通法律专业知识,还需学习编程、人工智能、算法等新知识和新手段,将 “终生学习” 理念切实贯彻到实际行动中,以适应信息革命带来的法律变革。
聆听讲座后,同学们一致认为, “信息革命、社会进步与法的智慧” 与每个个体相关,此次讲座激发了自己对前沿法律问题的浓厚兴趣,也为大家在未来法律学习和实践中学会应对技术变革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编辑:罗莎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李果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