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四川在线:科创未来丨小小“拇指”贴片,3分钟可减少近视度数300度
来源:社会媒体 时间:2024-07-31 88

如果只需要30分钟手术,把不足拇指大小的贴片放进眼底,就可以让高度近视者重获清晰。这样的治疗,是不是很吸引人?

今年2月,《自然-通讯》发表了一篇论文,是关于治疗高度近视的无线无电池眼部调节贴片,主要设计者是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薛欣宇和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钟捷团队。

论文发表不久,就有近视患者开始行动了。在钟捷门诊室,常常会被塞进小纸条,有患者咨询“拇指”贴片应用的情况。另一边,薛欣宇也收到多封邮件,内容也是希望成为“拇指”贴片实验的志愿者。

贴片无线无电池,重量不足半克

191240645139.jpg

“拇指”贴片大小展示。兰珍 摄

如果把眼球比喻成一个气球,近视者的眼球则是一个被吹大变薄且向后拉长的气球。近视度数越高,“气球”就越危险。  ‌

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近视人口高达7亿人。每10个近视人群里,600度及以上的高度近视者就有1—2人。高度近视会面临着角膜出现病变、视网膜变薄甚至脱落、最终失明的风险。

目前常见的控制高度近视继续发展的手术是后巩膜加固术。该手术是将类似“绷带”的器材,植入眼球壁后方的黄斑区域。“绷带”会兜住变形的眼球,医生凭借“手感”,在“绷带”后施力,将眼球凸出的部分压回去。根据钟捷医生多年的经验,该手术难度大,对医生的技术要求高,“治疗效果如何全靠手感,有些患者很可能二次手术。”

而“拇指”贴片,正好解决手感不稳定的困扰。

在薛欣宇办公室,记者见到了精巧的贴片,仅有拇指大小。贴片主体构造简单,有一块马蹄形的主要功能区,周围衍生出3个支脚。贴片重量0.41克、厚度4毫米,每两只脚的距离为19毫米,放在手上感觉微乎其微。

贴片虽小,但“五脏俱全”。薛欣宇介绍,整个系统承载了压电换能器、电化学微致动器、药物微针阵列、柔性电路等多个板块。

值得一提的是,贴片内并未设置电池,也无外部电线连接,而是通过发射超声波驱使马蹄功能区。其工作原理仿若手机无线充电。

通过实验验证了可行性,投入临床应用还需2—3年

191241254803.jpg

薛欣宇团队的钟天延博士进行“拇指”贴片检测。受访者供图

对比原有治疗的“绷带”,“拇指”贴片优势在于“动”起来。

在实验中,医生打开患者眼角,将贴片放入眼底凸起处。贴片就位后,缝合眼角,治疗正式开始。

鉴于眼球是透明体,医生使用仪器,体外观测眼底的贴片;同时,在患者太阳穴粘上器械,外接超声探头,发射超声波,“指挥”贴片。此时,贴片“脚”上直径3毫米、厚度1毫米的金属圆片发挥作用,它将接收的超声波转化为电能,“马蹄”功能区的电化学微致动器便能“动”起来,替代医生的手指,完成推力的过程。

“眼部手术是精细活儿,推力反而需要微弱。”钟捷介绍,通过前期测算,致动器推动1毫米,需要3分钟,近视度数可减少300度,“过程很缓慢,患者几乎不会有感觉。”

致动器是如何“动”起来的?薛欣宇介绍,致动器是一个透明且密封的溶液储存器,内部除了有一个交错的电极外,还被注入了35微升的离子溶液,约等于半滴水。通电后,储液器内发生电解反应,产生气泡。气泡体积增大,让附着的薄膜膨胀,即可将眼球凸起“顶”回去。

因为功能区上有指示灯,所以整个推动的过程医生只需要在患者体外,透过眼球操作。

“工作原理非常简单。”薛欣宇表示,设计难点在挑选安全的贴片材料、核定溶液量等。

目前,“拇指”贴片在活体兔和猪眼上进行了实验,手术15分钟完成,成功地将实验兔的眼轴长度缩短了约1200微米,巩膜强度增加3倍。

“拇指”贴片通过实验验证了可行性,“但真正投入临床应用还需2—3年。”钟捷特别指出,关于材料的安全性,需要在人体试验后,再进一步观测检验。

下一步,薛欣宇团队将继续优化“拇指”贴片,针对“推过”的情况,通过反向操作减少气泡,收回压力。不仅如此,对于眼球病变不规则形状的患者,开展个性化订制,量身制作多边形的贴片。


报道链接:https://sichuan.scol.com.cn/ggxw/202407/82576973.html


编辑:  / 审核:  /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