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丽成电·奋斗之美】杨伟豪:八年成电生活,成为磁与光的“魔术师”
文:学生记者团 许莹莹 王嘉琪 图:受访者提供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4-07-31 74

杨伟豪.jpg

  人物名片:杨伟豪,男,中共党员,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本科及研究生阶段均就读于电子学院,曾参与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项目前往麻省理工学院交流学习;本科期间曾获3次人民奖学金、电子科技大学2019届优秀毕业设计(本科),研究生及博士阶段每年均获研究生学业奖学金,2021年获得ERC中心科研优秀奖、2022年获得ERC中心年度最佳博士生(仅一人)等称号。在2020年IFAM会议上获优秀poster奖项,在2023年OMTA2022会议中获得最佳论文奖,受邀参加第二届超材料大会并作邀请报告。

进入新专业:梦开始的地方

  虽然这一路取得了大大小小的荣誉,但当被问及令他自豪的成就,杨伟豪追溯到了自己的大一阶段。当时,尚且迷茫的他并未确定未来的方向,在收集了大量资料、聆听大量网课后,他最终确定了自己对于电磁场与无线电技术的兴趣,经过重重选拔,成功转专业至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当时为电子工程学院)的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

  转专业成为了他科研生活的开始,也是他梦开始的地方。在新专业,为了补上落下的知识,他不仅仅局限于课内知识的学习,老师不经意间提起的课外知识点,他都会在课后查找和钻研。在大三的一节微波固态电路课堂上,他首次聆听到了林先其教授介绍的扩展内容——超材料和超表面,经过了大量的文献阅读,他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成为了他日后的研究方向。

  本科阶段,杨伟豪抓住机会,从文献的阅读到理论的研究,又进一步进行实践中的钻研。2018年,他成功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项目,于2019年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科研学习。该项目的国内外导师分别是毕磊教授和Juejun Hu(胡崛隽)教授,在还未前往麻省理工学院的时间里,杨伟豪在两位教授的共同指导下开展了毕业设计的相关工作。在毕业设计中,他就“磁光非互易超构表面设计与制备”展开了研究,在不断探索中不懈前行,从最开始从未听过的“磁光”、“非互易”的无从下手,到啃了很久的书才理解到其中的含义,再到在秦俊师兄的带领下设计了微波单向透过的超表面,在实验室里泡了接近一个月,终于将超表面的性能完整地表征了出来,最终以这样的毕业设计,杨伟豪拿到了电子科技大学优秀毕业设计(本科),圆满完成了自己的本科生涯,并踏上了前往麻省理工学院的新一段学习之旅。

谭小地学士颁发最佳论文奖.jpg

谭小地会士颁发最佳论文奖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日子里,Juejun Hu教授毫无保留地向杨伟豪介绍他们团队的相关研究,让尚处于科研起步阶段的杨伟豪第一次体会到了基础科学前沿上的发展。几个月的学习生活,让杨伟豪意识到自己与顶尖人才之间的差距,"虽然可能永远也赶不上别人的脚步,但如果能近一点再近一点就好了。"怀揣着这样的心愿,他在超材料和超表面方向不辍前行。

争取新突破:从理论到实践

  获得推免通过的杨伟豪继续在成电攻读研究生,又通过硕博连读的申请,延续了他的科研之路。

  疫情的影响使得线下的实验无法正常进行,杨伟豪所在的团队以理论研究的方式推进研究。而当重返校园时,他得以将理论付诸实践,在相关器件的测试和验证中取得了研究的突破。

OMTA4.jpg

杨伟豪作学术交流分享

  研究成果并非一蹴而就,对于杨伟豪来说,这个过程充满着艰辛,需要沉下心、心无旁骛地进行。理论的推导过程中,每个公式都要仔细推敲,与导师、同门讨论,一环紧扣一环,生怕有半点差错。而实验阶段,常常需要自己搭建平台、测试平台性能,测试结果的不准确往往意味着前面的工作要从头来过,一个大型的测试,甚至会跨越一整个年度。杨伟豪将这个过程比作“拼积木”,当发现成品的瑕疵,他们需要往前溯源,检查每一小块“积木”的状态。

  执着和清醒,是杨伟豪开展科研的武器。一方面,他坚持“不要半成品”。当看到初步的结果时,他会马上进行判断,如果结果正确,他会开始更加精确的验证,将实验进行到底。另一方面,他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头脑的清醒,不钻牛角尖,及时寻找新思路。

图片

IFAM讲解poster

  不懈努力的科研态度令杨伟豪不断取得新突破。2020年11月,杨伟豪带着尚在证明中的研究成果参加IFAM会议,并获得了许多科研前辈的询问与指导,还获得了优秀poster的奖励。但他深知目前的水平还不能够支撑起自己的研究结论,于是他又拾起了理论推导的工作,终于发现s偏振下的横向磁光克尔效应就等同于旋磁材料,而这此前在光频从未有人实现。根据杨伟豪的推导,其所设计的超材料必然存在光频旋磁特性,于是重新开展实验,确实存在光频旋磁特性。杨伟豪重新整理了思路,以光频旋磁的角度出发,证明了自己设计的超材料的独特性,并给出了相当完善的材料张量大小的测试和计算。

展望与奋斗:在科研中深耕

  实验过程中与其他成员的热烈讨论、在每一个计算和调整算法的细节、在每一次遇到瓶颈与整顿自己再出发、在每周例会上得到导师的指导……217实验室的氛围是催人奋进的,杨伟豪与同门在这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日夜,这些闪烁的片段构成了杨伟豪的科研图景。

  在导师的带领和个人的努力下,杨伟豪在科研的道路上脚踏实地,不断取得新成绩。如今的杨伟豪逐渐褪去了学生的稚气,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向学界展现自己的风采。

  2022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一篇,首次在理论和实验上证明了具有特定结构的磁光表面等离激元超材料中存在“光频旋磁”特性。2023年,他又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Nature Electronics一篇,是电子科技大学以第一单位身份在该期刊上发表的首篇研究型论文,提出并研制了磁性相位梯度型非互易超表面,实现了电磁波相位的任意双向非互易传输,为电磁信息传输和调控提供了新功能和新范式。此外,杨伟豪囊获了多项国内外专利、奖项和奖学金,并连续两年获得“ERC中心年度最佳博士生”的称号。这些荣誉见证了他在科研道路上的辛勤付出与刻苦攻坚,亦是他反哺成电的见证。

超材料大会与导师合影3.jpg

杨伟豪参加超材料大会与导师合影

  当谈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时,杨伟豪表示,当前AI的大部分集中在软件方面,超表面应用仍是很小众的领域,如果能用超表面将大大提升纯软件AI的计算速度,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带来巨变,因此,他将继续深耕超表面领域,将超表面技术更好地投入到AI的硬件研究中。            

  做“磁与光的魔术师”,这是杨伟豪对自己的定义,亦是他对自己的期待。超过8年的成电时光中,他不断追逐梦想,展望未来,他将在超表面领域继续耕耘,为自己挚爱的科研事业再添光火。


编辑:罗莎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