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成电讲坛】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谈云岗石窟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文:罗彤 来源: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 时间:2024-05-01 1903

  4月24日,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做客成电讲坛,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云冈石窟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的讲座。

  “阅尽万卷尊北魏,平生只为拜云冈”,讲座伊始,杭侃说,如今国家对云冈石窟非常重视,国务院在云冈石窟的保护利用工作指导意见中提到:“我国石窟寺分布广泛,规模宏大,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

1 1.jpg

  杭侃介绍,云冈石窟开凿在侏罗纪砂岩的透镜体上,地质情况复杂,石窟裂隙发育,面临风化、渗水、冻融等多种病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云冈就成立了保护机构,逐步开展云冈石窟的病害治理。目前,云冈石窟的危岩体都已得到加固,其它病害的治理需要加大科技力量投入。保护的目的在于文化遗产的永续利用,如何让世界遗产更好地发挥其文化属性,近年来我国也做了很多思考和实践。

  关于云冈石窟的概要,杭侃展示了几张照片,可谓是“真容巨壮,穷诸巧丽”。他也提到,第五窟中的有些石像高达十七米多,所以让人不由生出“真容巨壮”之感,而第六窟是现存的最华丽的一个,很好地符合了文献中所说的“穷诸巧丽 ”。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开凿始于北魏时期,文成帝即位之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而昙曜就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窟,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这也就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石窟“昙曜五窟”,这部分石窟的顶大都模拟穹窿顶的草庐形式,造像主要是三世佛且形体非常高大。接着,杭侃讲到了第二期“穷诸巧丽”,这期的开凿在文成帝之后直到孝文帝迁都洛阳前,本时期的石窟主要是平顶,多有“穷诸巧丽”的满雕,造像也趋于多样化世俗化,佛像的服装出现外来风格等。第三期在迁都洛阳后的北魏后期,相比于前两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开凿主要是一些贵族在进行,可能相对而言规模不比前两期,但是这期也不可被忽略,这一期的造像衣服纹饰造型都更加复杂,灵动秀逸。

  云冈石窟是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又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兴造。它创造和不断发展的新模式,很自然地成为魏国领域内兴造石窟所参考的典型。所以,东自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西迄陕、甘、宁各地的北魏石窟,无不有云冈模式的踪迹,甚至远处河西走廊、历史早于云冈的敦煌莫高窟亦不例外。云冈石窟影响范围之广影响延续时间之长,都是任何其它石窟所不能比拟的。云冈石窟在东方早期石窟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它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研究东方早期石窟的关键;对它研究的深入与否,直接影响了一批石窟的研究工作。

1 3.jpg

  关于云冈石窟面临的问题,杭侃依次列举了风化、凝结水、危岩体、防汛、人为破坏等。保护工作非常重要,但云冈石窟如今的在编人数只有127人。杭侃说,我们呼唤人才,我们需要合作。杭侃也谈到云冈石窟的数字化工作,扫描与测绘的情况。由于云冈石窟雕法复杂,这个进程比较缓慢,需要多学科的合作,继续推动数字化的进程。杭侃强调:“最重要的还是坚持保护第一,持续提升云冈石窟文物保护水平。”

  杭侃谈到对云冈石窟的活化与利用,这其中的根本是以更加新颖、更加贴近现在生活的手段将这些人类的艺术瑰宝传承下去,人类不能没有经典。如今各地高校也开展了关于云冈石窟的各式展览,北大也有师生共创再现云冈石窟飞天舞,举办“又见云冈”的大型秀,发行相关文创等等,都持续推动了对云冈的保护。杭侃总结到:“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提问环节中有同学问到,PPT中有一张不到100年的已经风化的石窟照片,想知道在风化速度如此快的情况下,云冈何以保存至今。杭侃回答道,云冈石窟从460年开凿到现在也经历了一千多年了,我们现在观测到它的风化在加快,但不是说它所有的石窟都是这么一个状况。比如20窟的风化就会就表现得弱一些,但是也有一些,如33窟是在西部,它的岩石本身可能就有一些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石窟,其实它们的风化原因是很复杂的,我们现在其实不能完全说清楚。之前我们一直认为风化跟水的含量有关,但最近也有新的发现是可能跟盐的含量有关,具体的风化原因还等待着进一步的研究。问及云冈对四川石窟的艺术表现有哪些影响,杭侃答道,这个问题难以直接度量,它更多是一种间接的影响。在云岗之前,雕刻大型佛像不是我们的传统,而在云岗建成之后,培养起来一大批的雕刻工人。另一方面,后世的人们看到之前的一些经典之作,也会去加以吸收模仿。

编辑:罗莎  / 审核:李果  / 发布: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