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 引领未来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邹涛:一门在线课程播放量超50万次,大学通识课也能教出“新花样”
文:四川日报 钟帆 图:受访者提供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4-01-25 2104

  人物名片

  邹涛,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获得荣誉包括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四川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电子科技大学十大“我最喜爱的老师”等;主讲的核心通识课程“外国经典文学著作选读”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省级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校级核心通识示范课程。该课程配套的在线课程被评为首批国家精品在线课程。

  人物故事>>

  近日,在国家级慕课平台——中国大学MOOC上,邹涛发布了课程“外国文学经典选读与现实关照”第15次开课的学习内容。

  在电子科技大学,邹涛是首批录制慕课的教师。慕课“外国文学经典选读与现实关照”的原型,就是她在学校里教授的一门核心通识课“外国经典文学著作选读”,通过品鉴外国文学作品关照现实生活,启迪人生。截至目前,该课程的在线播放量已突破50万次。

  通过无形的互联网,邹涛从校园的方寸之地走向网络的大千世界,在“没有围墙的大学”里实现了“桃李满天下”的梦想。她常常在想,如果孔子生活在当今时代,他该有多少弟子,收获多少点赞呀!

从小受父亲影响

立志成为一名老师

  邹涛出生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的一个偏僻村庄里,她在家中排行老三,父亲曾是当地的一位民办教师。

  “那时候,我们当地农村有文化的人少,很缺老师。”所以,从邹涛有记忆开始,父亲总是早出晚归,去给学生们上课,“他在村里的小学校教过绝大部分的课程,后来到了乡镇初中主要教数学、物理、化学,常常回到家也在备课、调整教案。”邹涛说,虽然父亲在家说话不多,但在她幼年记忆的昏黄灯光下,她真切感受到了一位老师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同时也看到了当地人对老师的尊重。“我们走在路上遇到我爸的学生时,他们都会恭恭敬敬地过来跟我们打招呼,有的学生成家后也会专程到家里来,向我爸讨教子女教育的问题。”

  于是,邹涛在潜移默化中有了关于老师这份职业的基础认知。渐渐地,邹涛心里也悄悄埋下了一颗闪闪发光的“种子”:我也想成为一名老师。

  2002年,邹涛研究生毕业后便来到了电子科技大学,正式成为该校外国语学院的一名老师。

  在最开始的几年里,邹涛讲授的是英语文学文化类相关专业的课程和大学外语,“那时,我们还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教师主导课堂。”后来,通过读博深造和国外访学,在加强知识储备的同时,邹涛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也渐渐发生了改变。

  2010年,邹涛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时,曾旁听过一位美国教授的课。“那位教授要求学生必须在每堂课前完成一份读书笔记,并且至少准备两个问题给他。”这样的教学模式给了邹涛很大触动——在国内的传统课堂里,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较弱,“大部分学生都在被动等待老师问问题,很少能听到学生主动追问老师。”

设计”翻转课堂“

通识课也能教出“新花样”

  到了2014年,电子科技大学开始建设一批核心通识课,并面向全校的老师招揽课程负责人,想要做出进一步尝试的邹涛便申请了“外国经典文学著作选读”这门课程的建设。

  然而,在电子科技大学这样一个理工科学生相对较多的高校,如何让理工科专业的同学们对外国文学类的课程感兴趣?

  首先,必须拉近外国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于是,在课程开设之初,邹涛就决定要把外国文学和当下现实紧密连接。譬如,在一系列“扶不起”事件引发国内普遍的道德焦虑时,她觉得自己一定要发挥老师的伦理引导功能,为改善不良风气做点什么。她在一本国外教材中找到《堪萨斯》这个讲危机时刻的伦理选择及后果的短篇小说,通过该小说让学生反思现实生活中的见义不为事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她还及时将自己的这个教学实践写成论文《认知研究与伦理批评合力下的外国文学教学》(2017),以进一步激发更多同行共同行动。

  据邹涛介绍,这些案例基本每年都会有变化,“我们根据国情需要和学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去选取文学文本展开相关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想象作品人物以及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为何会做出相关的反应和选择,并带着当下的问题思考这些选择对社会、对自己有何启示,从而在相互激发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怀格局,成为‘美好的人’。”

  在课堂上,邹涛还强调倾听学生的声音,甚至鼓励同学们主动跟她“抬杠”。在她看来,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求外在之真”不同,文学类课程更侧重于“求内在之真”,“就是依托文学作品,去探寻人性的真实,这需要学生自己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去想象。真理不辩不明,学生需要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体会真理,而不是老师直接灌输给他们一个真理,这也是高中和大学的不同。”

  这样的“翻转课堂”也让同学们觉得十分有趣,学生提出的精彩问题常常掀起全班讨论的高潮,其中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还可能作为期末考试的题目。

从三尺讲台到云端授课

她的在线课程播放量超50万次

  为了扩大课程的辐射范围,2016年,邹涛尝试将这门课程录制成慕课。

  “第一次尝试是在暑假期间,就我和赵敏、廖雪玲两名研究生一起,我们反复了十来遍。”虽然课程内容熟悉,但每次要持续讲近一个小时,包含了近万字的文稿,在没有提词器的情况下很难保证不出错。邹涛记得,“每次要反复多遍,每录一次都是满头大汗。”后来, 在学校信息中心老师的帮助下,这门慕课终于录制成功,并以“外国文学经典选读与现实关照”为课程名,放到了中国大学MOOC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

  因为课程预留了作业,邹涛很期待网友们的反馈。很快,越来越多的校外学习者参与课程讨论,这门课程在网上“火”了起来。“他们中有学生也有老师,甚至还有律师、工人以及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在邹涛看来,天南海北的人通过一条网线连接,大家就共同的话题参与讨论,这样的学习体验很奇妙。

  “有个人发邮件给我讲,她是边吃方便面边听我课的,听着听着恍然大悟,发现她和文本里的主人公一模一样,说感觉自己活在个人的世界里面,没有将个人梦想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总是找不到价值延伸的地方,每完成一件事情,就又失去意义了……”收到这样的留言时,邹涛也会联想到自己的教学,“就像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突然就迷失了方向。他会感觉念高中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而考上大学后又要干什么,这个人生更长远的意义是什么。而我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就需要通过课程教学,帮助他们明晰人生方向,树立一个良性、正确的价值观。”

  邹涛更愿意将这些参与讨论的网友称为“学友”,她感觉自己在通过课程教学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与“学友”们共同成长。截至目前,邹涛录制的慕课“外国文学经典选读与现实关照”在线播放量已突破50万次,她在电子科技大学带领的课题组,也已累计开课达到230多个班。

  关于未来,邹涛希望和“学友”们一起共同学习成长,开发出更多优质课程,服务学校更服务全社会。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 审核:  / 发布: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