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作的报告中指出,新时代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的十年里,电子科技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奋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党的教育方针在成电落地落实,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即日起,学校推出“成电这十年”系列报道,全面回顾总结十年来学校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更好地凝聚全体成电人在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子科技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深化“新工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改革,引导学子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日,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价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大学360度全景数据平台”最新公布了校友会2022中国高校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排名。统计显示,2016-2021年,电子科技大学立德树人成效显著,共有12名优秀学子荣获最美大学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荣誉称号,全国最多,雄居校友会2022中国高校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排名冠军。
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放飞梦想、扬帆起航
超前布局 持续推动
新工科建设“成电模式”落地生根
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引领未来发展的精英人才需求更加迫切,也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流大学必须回应时代的要求!过去十年,学校持续深入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尤其是不断深化新工科教育改革,在专业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成果方面都取得丰硕成果,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了培养创新引领性人才的“成电模式”。
电子科技大学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电子科技大学2021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十年来,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学校主动适应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趋势,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对接创新链、产业链与教育链,超前布局,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实力。新增人工智能等20个急需的新兴专业、交叉专业,形成“电子信息+”“智能+”专业生态圈。建成47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0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办学实力与水平显著提升。
2020年9月,学校携手西南财大联合培养“计算机-金融”复合型精英人才
2021年9月22日,学校举行“互联网+”复合型精英人才双学位培养计划2021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
十年来,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学校面向“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在大类培养基础上,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各类创新引领性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提供空间。实施国家拔尖计划2.0和“强基计划”等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项目;打破专业学科与院校壁垒,集聚优势资源,创造性实施“新工科+新商科”等9个跨校院协同、多学科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实施19个学术拔尖人才培养特区;实施1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10个“高水平科研团队‘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计划”,破解科研与教学割裂难题,实现科研育人进课程、进课堂、进实践。
新工科教育学生课程学习作品展精彩纷呈
十年来,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学校在全校所有工科专业建成从新生项目课程到高峰体验项目式课程的始于新生、贯通四年、逐级挑战的全新项目式课程体系,并固化于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连续的、主动参与的挑战性项目式学习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程场景中体验反复迭代的工程设计与创新。建成人文素养与通用能力融合培养的核心通识课程体系与拓展资源体系,优化多领域跨学科知识结构,培养多视角思维方式和“全人”通用能力。建成1122门各类项目式、挑战性、研究型课程。
2022年7月,第三届“新工科建设·工学院院长峰会”在我校举行
十年来,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学校以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示范课、典型案例、优秀微课等为抓手,全面推进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以“两性一度”打造研究挑战新课堂,年均2800余门次课程实施挑战性研究型教学改革,点燃主动学习与创新创造内驱力,惠及全体学生。不断深化五层次四结合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和三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多渠道多形式产学研协同拓展育人空间、集聚育人资源,创新创业教育与产教融合贯穿培养全程。建成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35门、校级标示课程143门、首批130门慕课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成118间高水平高标准的智慧教室,以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助力“课堂革命”。
我校在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名列前茅
十年来,培养声誉不断提升。学校生源质量年年攀升,今年理科平均分位次位列各省考生的前0.63%。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成效显著,在各类重大学科竞赛中摘金夺银,在《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排行榜》中,学校连续五年保持在前五名。在“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百优榜”中位列第18名。新工科建设得到全国同行广泛认可,在全国发挥引领和示范辐射作用。
迈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学校将以形成高水平精英人才培养体系为主线,以新工程教育体系、挑战性研究型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体系与通识教育体系构建为着力点,统筹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不断完善新工科建设“成电模式”。
提升质量 追求卓越
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持续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工作主线,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形成具有成电特色的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研究生教育迈上了新台阶。
2021年11月,我校新增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十年来,学位授权点结构更加优化。学校瞄准国家急需发展学科专业,精心组织学位授权点新增审核和动态调整工作,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学位授权点明显增加,形成更加良好的学科生态体系。新增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成功将电子与信息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为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机械、交通运输等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由1个增至4个;新增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位授权点布局更加完善,为更好地服务国家科技与产业发展需要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学科平台。
学生积极开展“奋勇争先担使命,我以青春颂祖国”主题活动月
2021年,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波工程系研究生第六党支部和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黄山
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创建名单
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新成效。学校大力创新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推进以学科方向、教研室等为主的纵向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大力开展“先进研究生党支部”创建活动等系列活动。加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构建了多梯队研究生辅导员队伍。不断完善研究生荣誉奖励体系,激发了学生的内生动力。2名党员入选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1个支部入选“百个样板党支部”,多个工作案例受到教育部官网、新华网等报道。
研究生院开展学院开放日、云端夏令营等活动
十年来,生源质量大幅提升。学校大力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构建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选拔体系。形成了校院联动、分众分域、全方位立体化的研究生招生宣传体系。全面推行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积极探索实施科研经费博士生专项招生计划、博士生领军人才专项招生计划等。研究生招生人数从2012级3800余人增至2022级7100余人,生源质量仍然大幅提升,来自“双A”高校的硕士生源比例达到56.5%,硕士生推免生超过1600余人。
2021年,学校首门“博士生前沿课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生前沿课程》圆满开展
2022年7月,第七届“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成功举办
十年来,课程教学改革持续深化。学校以建设一流课程体系为目标,优体系、重基础、强特色,强化研究生分类培养。实施“三项改革”和“三项建设”,构建以“八大支撑”为核心的“成电特色”研究生教学体系。落实“课程思政专项计划”,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建设,相关经验和案例在新华网等媒体报道,在全国产生积极影响。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打造专业核心课300余门,校企共建高水平课程100余门,医工交叉精品课程20余门,国内外大师共讲的《博士生前沿综合课》实现学校A类学科全覆盖,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案例10个,入选“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线课”7门。
2017年,我校基地获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称号
十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新进展。学校初步构建“两平台、三层次、四保障”的专业实践育人体系,加强与企业行业和政府共建高水平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落实用人单位全程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形成了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的协同育人机制,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与国内著名企业和研究所共建高水平联合培养基地58个。入选1个“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8人获评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教学成果荣获四川省一等奖。
博士生在《Science》《Nature》等顶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十年来,学位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强化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努力建设“四有”好导师队伍。强化研究生学位论文关键环节管理,实施“博士生学术支持计划”,完善博士生创新成果评价。研究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博士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ure》等顶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大幅增加,具有国际水准的理工科优秀博士毕业生由2015年的10%上升至2021年的39%;入选中国电子学会等全国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或提名论文38篇。
十年来,科创能力持续增强。学校启动实施“研究生科技创新支持计划”,围绕国际国内重要科技竞赛,建立健全了由研究生院主办、各二级学院承办的竞赛组织体系,形成了“师-生-企”协同参与的竞赛保障模式,助力研究生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科创能力大幅提升,目前年度荣获国家级竞赛奖超过100项,国家级最高奖近20项。
研究生院每年举办毕业研究生就业指导大会
十年来,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学校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目标,实施“研究生引航计划”,建立健全“校-院-导-企”多级联动的研究生就业精准帮扶体系,鼓励研究生主动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民族振兴之中,引导研究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赴国防单位、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国家重点单位就业比例达到56.7%。
使命驱动 价值引领
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大力提升学生敢于担当、敢于引领的意识、格局、素养和能力,是培养创新引领性人才的内在要求。十年来,学生工作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按照“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扎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充分汇聚育人合力,助力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新成效。
曾勇校长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指导学生成长发展
十年来,学校建立了校院两级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扎实推进学风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每年开展各类线上线下学生发展指导活动200场以上。本科生深造率从2012年的50.10%提升至目前超过三分之二,2021届本科毕业生深造率达70.29%,位列“双一流”A类高校全国第四。出国(境)深造率从8.14%提升至21.20%,其中海外名校深造率达70.73%,稳居全国前列。
教育部官方网站介绍学校推动高质量就业的举措和成效
十年来,学校持续优化就业战略布局,强化价值引领,拓展就业渠道,实现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左右,深入实施“马兰花计划”,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超过50%到国家重点领域、重点单位和基层就业。学生以综合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后劲足等鲜明特点受到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
2016年学校捧得“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最高奖“冠军杯”
十年来,学校聚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打造了完整的工作体系。构建校内、校企、校地、校际“四圈层”创新创业体系,探索“学生团队+青年教师+科研团队+市场资源”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成电学子荣获“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金奖21项,捧得2016年“创青春”冠军杯,培育学生创新创业团队1400余个,孵化学生创业公司151家,累计融资3.5亿元;涌现全国双创典型人物13人,双创典型团队2个;建成国内高校首个综合性众创空间,获评国家级、省部级双创基地9项。
2020年,学校携手四川美院举行“破壁——艺术与科技的共生”联合教学与创作成果展
2021年,学校开展《初心·使命》大师精品课引领学子勇担时代使命
十年来,学校建成“课程+校园文化+美育+领导力”四位一体的文化素质教育成电模式。构建了以“人类文明经典赏析”为核心的“1+6+N”人文艺术通识课程体系;打造了“成电讲坛、成电舞台、成电辩坛、成电故事、成电百家”等一系列文化品牌活动;建成了“3+3+4”美育体系,探索“新工科+新艺术”育人模式;实施“成电栋梁工程”学生领导力培养计划。学校举办亚洲青年论坛、全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发展论坛等,获批教育部中华优秀传承基地等人才培养类国家级奖励19项、省级奖励10项。
学校举行暑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
十年来,学校打造实践育人“五大课堂”,构建完善实践育人工作格局。新增实践基地160个,目前共计335个实践基地,学校连续10年获全国“三下乡”优秀单位。2019年成立首届研究生支教团,连续三届前往学校定点帮扶地四川康定和贵州岑巩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接力。
2020年12月,“资助育人·文化艺术进校园——2020故宫系列活动”走进电子科大
人民日报报道学校资助育人工作
十年来,学校建立高质量学生资助体系,坚持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十年累计奖助学生15万余人次,累计金额近7亿元。持续深化学生评价体系改革,体现差异化、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高质量全覆盖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显著提升。打造特色生命教育体系,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学校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成电贡献。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林坤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