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本科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建设一流本科】营销管理:问题驱动激发创新潜力
文:王晓刚 图:课程组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2-03-29 23740

中国的某手机企业要在美国市场发布一款新产品,怎么营销才能抓住美国消费者的心?美国的某咖啡企业要在中国开拓新市场,怎么做才能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这些跨文化的营销问题,让选了《营销管理:互联网思维与应用》课程的学生感到很“烧脑”,同时让他们感到满满的获得感。

《营销管理:互联网思维与应用》课程是面向全校本科生的核心通识课。为了提升课程的“含金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课程采用了“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by multinational team,PBLMT)”方法,以国际化小组为载体,实现了课堂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取得了良好效果。

柴俊武老师在课堂 (1).jpg 

柴俊武教授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问题

问题驱动:用项目把知识融会贯通

《营销管理:互联网思维与应用》课程每学期都开设,共32个学时。经济与管理学院柴俊武教授、何伟副教授、陈文琳副教授分别带一个教学班,每个班有50人。由于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所以,选课的学生大多数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之外的理工科学院。

“树立营销管理的思维,对理工科学生的跨界融合是十分有益的。”柴俊武说,“有了营销的意识,同学们将来在开发技术产品的时候,就会自觉地考虑到各种市场因素,也会更多地站在消费者或者客户需求的角度审视产品的各项指标,不仅要让产品的性能更好,而且要让产品更受欢迎。”

选课学生的来源多样化,对教学提出了挑战,那就是学生在32个学时之内不能像经管专业的学生那样学习系统的、大量的专业知识。怎么样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能运用自如呢?课程组的方法是: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用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努力自学、融会贯通。

PBL教学法以现代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把学习设置到问题情境当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起点,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索,激发研究潜能和提升思维,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使学生重构知识体系。

在“打基础”阶段,老师会用一些课时讲解营销管理方面的关键知识点,并要求学生通过慕课自学基础知识。同时,会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数据库或其他资料,并教学生掌握查找资料的更多方法和途径。

在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会进行实时指导。柴俊武说:“我们会告诉学生一些方法,或提醒学生考虑哪些方面,或建议学生使用什么分析工具,而不会直接告诉答案,因为很多问题是开放性的,没有现成答案。”

他们为学生设置的题目种类很多。这些题目,有的是老师直接命题,有的是学生小组讨论提出问题;有的是为某种产品做一套完整的营销方案,有的是对某个目标客户群体做精准的“数据画像”,有的是从Product(产品)、Price(价格)、Promotion(促销)和Place(渠道)四个维度研究某种产品。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他们已经建立了丰富的“题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题目。这个“题库”还在不断补充更新,例如,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蓬勃发展,他们提出如何在营销管理中应用这项技术?到底可以应用在哪些具体场景?何伟副教授说:“这些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需要学生付出很多的努力!”

跨国团队:中美学子“云端”思维碰撞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研究一个问题已经成为挑战性学习的常态,但以“国际化小组”的形式研究一个问题还十分鲜见。《营销管理:互联网思维与应用》课程不仅采用PBL学习方法,而且在PBL后面又加了两个字母,变成了“PBL-MT(problem-based learning by multinational team)”。

6年前,美国夏威夷大学商学院院长来电子科技大学作学术报告,期间与柴俊武教授交流,从学术自然而然聊到了人才培养。他们发现,两校所用的营销管理教材相同、理念想通、方式相近,何不一起携手,让两校学子一起组队上课呢?!于是,他们一拍即合,迅速把这种设想变成了现实。

PBLMT教学法是PBL教学法中的一种特殊方法,强化国际化特色,即设计具有跨国比较意义的问题、应用解决问题所需的综合知识和技能、构建跨国学习和攻关小组、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这种方法有四个关键步骤,分别是:(1)设置具有跨国比较意义的命题;(2)构建跨国学习小组;(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4)提交书面报告并汇报讲解。

跨国团队可以是“1+1”组队,也可以是多人组队,最多不超过5人;团队成员注重专业搭配,鼓励学生跨界融合。起初,由于夏威夷大学商学院的学生数量较少,难以实现双方学生的“1+1”组队,于是,夏威夷大学商学院主动牵线,吸引了美国堪萨斯大学、加州州立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商学院加入合作。

经过几年时间的探索、磨合,双方的合作模式更加成熟、成效更加显著。为了帮助中美学子结队,美方大学的教授团队开发了一款软件,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组队,也可通过系统随机分配组队,匹配更精准、更高效。

“跨国团队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让学生处于真实的跨文化交流环境,研究怎么样做出‘因地制宜’的营销方案来!”柴俊武说,“刚开始,学生需要克服时差等各种困难,尤其是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但同学们逐渐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出了各自的优势!”

例如,当中美学子一起为中国企业拓展美国市场准备营销方案时,就可以发挥美方学生的“主场优势”,加深对美国市场的分析研究,提出更加切合实际的营销举措;反之,如果要研究美国企业拓展中国市场的营销方案,就可以更好发挥中方学生的作用,制定出更加“本土化”的营销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引导小组讨论确立项目边界、关键议题、相关知识,学生自行搜寻、整理、分析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导师引导学生讨论方向并进行必要的释疑;小组通过分工合作、相互交流,既可增加答案的可行性,又可提高学习兴趣。

01-封面.jpg

跨国学生团队提交的研究报告截图

迭代优化:不断拓宽人才培养新途径

为了严把教学质量关,课程组在学生的成绩构成和评价体系上进行了科学的设计。传统教学的评价往往集中在对考试成绩的评价,以分数定成败。而PBLMT教学法希望将评价建立在对学习目标完成程度上的评判,其重要作用在于能够提供学习过程和结果的直接反馈,从而使课程制定者能清楚地了解该专业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并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提供依据。

在设计和执行《营销管理:互联网思维与应用》这门课的考核方案时,课程组采用结构化成绩,成绩由两大部分构成,其中“课堂参与”(Class Participation)占60%,“项目报告”(Course Examination)占40%。

“课堂参与”又包含MOOC成绩(占30%)和案例讨论分享和项目小组活动(占30%)。MOOC成绩含单元测验、期末考试、平台互动,用于评估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案例讨论分享和项目小组活动反映了学生的发言参与率、分工合理度、项目进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现、解决问题的创新性等。

“项目报告”即中美学生联合攻关项目的研究报告,需要用英文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报告。对报告的评估指标主要包括:项目工作量、项目报告思路与逻辑、项目报告观点和论证,以及项目报告格式与规范。

通过结构化的考评体系,跨国团队既有内在的激励,也有外在的约束,每一位同学的学习主动性更高、完成质量更好,避免了小组成员“滥竽充数”的情况。而且,团队内部的中美学子也要进行互评,互评成绩是老师评分时的重要参考。课程组还要求在研究报告中打印附录小组的沟通记录。柴俊武说:“实际上,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地做,一眼就能看出来。”

“PBL-MT”教学法效果到底怎么样?课程组每年都会进行调查研究,对比采用这种方法的班级和未采用这种方法的班级,结果发现,采用这种方法的班级中,学生的知识面更广、积极性也更高。最后提交的报告,体现出了较强的专业性。

目前,“PBL-MT”教学方法只在柴俊武教授、何伟副教授、陈文琳副教授的班级实施。下一步,课程组将根据课堂实践情况不断优化这种模式,并审慎遴选符合教学要求的老师进行复制推广。柴俊武表示:“PBL-MT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不但要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丰富的交叉学科相关知识,而且要对PBLMT的概念和技能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

从问题的准备到提供有关资源,从设计整个学习过程到对整个学习过程的监控,从在关键点上对学生进行提示、启发和引导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估,教师要成为“场外教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协助、促进和监控的作用。而且,教师必须涉猎并积累更多的知识,并勇于自我革新、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吸纳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

课程组表示,将继续巩固和拓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合作的“朋友圈”,为《营销管理:互联网思维与应用》课程开展跨文化的交流合作搭建更好的平台,也为其他课程开展跨国合作提供更多的资源和经验参考。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