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编者按:为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标杆示范作用,促进研究生课程质量进一步提升,研究生院自2018年启动了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公共基础课和各一级学科(类别)专业课为重点,充分结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写的《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至2020年,经学院推荐、学校专家评审、研教指委审议通过,学校已立项了三批“精品课程”。新闻中心特开设【研究生精品课程】栏目,分享这些“精品课程”基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从课程目标与定位、课程内容、教学和考核方式、课程特色和成效等方面总结梳理其经验心得,与师生读者共享。本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院郭芙蕊副教授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上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资讯发达的信息网络时代,有谁能拒绝淘宝的多彩?又有谁能抗住抖音的诱惑?但在这门课上,我被课堂本身的精彩和老师的个人魅力吸引,压根儿都不想去碰手机。”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不仅get到自然辩证法面上的相关知识,更大的收获是从内在更深层次学会如何去思考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思考。”
“通过设计精妙的课堂,我学会了辩证思考、如何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发展,更学会了如何进行科研选题,这对一个医学研究生来说真的非常重要,我坚信现在所了解到的知识都会在未来派上用场。”
马克思主义学院《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结束后,电子科大医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徐敏、李彦蓉和张静仍对课堂念念不忘,感到受益良多。
从觉得学不会到可能不会认真学再到被深深吸引,读者不禁好奇,有什么魔力,让看似枯燥乏味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令同学们纷纷为之着迷点赞?
五“真”情怀、五步走打造金课
“蜜蜂消失之后,世界将会怎样?”“自觉地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我们该如何做?”“课程平时考核方式是将学习后的收获以案例方式发表到自创的医学科普公众号上……”
这是研究生精品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活跃课堂,在课程组负责人、郭芙蕊副教授看来,精品课程就是要“干实事儿”,将课程建设成学生真心需要,真学、真信、真懂、真用的课程,是她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自然辩证法概论》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与方法为指导,考察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社会的相互关系。该课程面向我校理工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开设,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系统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社会论。
如何把这重要的“实事儿”干好,对待教学严谨认真的郭芙蕊一直在用心琢磨,并在实践中致力于“干好”、“干漂亮”。
在她心中,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研究生教学要实现全方位、全程育人,课程的学习不仅限于课堂的时间,需要通过向课前、课后的双向拓展实现全过程育人;课程的每个环节和计划的实现都需要学生主动、富有热情的参与, 通过课程教学,实现对研究生的价值引领,培养负责任的思维习惯,树立科学研究的社会责任感并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
“每一年给研究生上课,都会觉得自己特别幸运,这学期的精品课程建设中,我遇到了一群极富责任心、有情怀的医生们,那就是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郭芙蕊感恩与学生的相遇,“成电学子身上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特质,让我要将这份精品化课程的责任承担好,我的计划是通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体系五个方面完成对精品课程的建设”。
阅读经典,反思讨论,结合时代
“在这门课上,郭老师总会推荐我们读一些经典著作,从开始的不以为然,到最后希望可以获取老师的全部书单。”这是医学院2020级研究生李彦蓉学习完该课程后的感言。
课程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才能做到“精品化”?在郭芙蕊看来,根据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性质,“精品化”内容需要通过“经典化”“前沿化”和“有机整合”得以体现。
首先,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的学习需要通过阅读经典,回归历史场景,分析和理解该课程创立过程中的思维转换及相关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从而体味课程本身的精品特质。
其次,根据科学技术的现实发展状况,将最新的理论研究和相关案例巧妙地融入课程中、带进课堂上,彰显课程的时代性和理论深度。
最后,在本课程学时有限的情况下,需要教师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社会论等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精炼式的加工,并在课堂上开展“有设计”的内容讲授,进而潜移默化实现精品化。
这样的精品化教学内容设计,让学生们不再局限于课本上死板而又生硬的概念,总能在经典书籍中GET充足的养分,在前沿的研究中实现以管窥豹,看到透过经典书本绘制的一幅又一幅生动的画面,将看似枯燥的中大班思政课,达成头脑风暴式的交流,上出小班研讨课的活跃。
“通过课前阅读经典,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课上反思讨论,并结合最先进的科技成果进行理论探讨,课后通过QQ群进行教学内容和科普制作的相关探讨,就会实现从‘一对一’拓宽为‘多对多’的学生和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输的变化,达到真学、真会、真懂和真用的最初目的”, 郭芙蕊说。
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变量教学
“课堂就是我们辩证的地方,只要老师抛出一个话题,堂下的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就是自然辩证法的课堂。”医学院2020级研究生汤雪梅这样描述课程的情景。
郭芙蕊认为,“为了增强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要加深理论性,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亲切性,所以计划改变大班教学中“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尤其重要了。”
在教学中,“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决定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得程度完全取决于教师,而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学能力和教学态度又是不同的,可能会导致教师的局限成为一门课程甚至于教育本身的问题,这就是该课程一直以来在大课教中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而据郭芙蕊分析,“以学为主”可以改善这个问题,因为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只是“保底儿”,而学到什么程度、学到多少全由学生自己掌控。
所以,通过将“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主”,就有机会把“定量式教学”变成“变量式教学”,从而可以使学生自己掌控自己的学习节奏。
课程组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下,通过对学生需求进行统计和量化分析,选取经典案例并进行探讨,将较为理论化的内容与学生兴趣及现实案例相结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主动性充分的发挥。“以学为主”不仅会拓宽与加深他们自身的知识,也能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也加入了授课环节,让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人的舞台。
在课前,针对所要讲授的主题,学生参加相关问题的调研,而老师通过分析找到相关知识点的薄弱环节和疑问以及兴趣所在,从而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在保证必要和基础知识的讲解的基础上,回应学生的知识诉求,以建设学生参与度更高的课堂。在课中,学生充分发挥参与课堂热情,结合自己的专业和专业领域中的前沿发展成果,开展多专业背景共同探讨同一课程主题的活动,使自己与他人的思维碰撞,产生出思考的花火,以此培育出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课后,教师要借助网上平台,积极回应学生的疑问,指导学生进行相应课程参考书目的阅读,以及其他有关课程的相应交流。这就是“以学为主,以教为辅”中学生与老师的各司其职。
本课程的精品建设中,对课程考核也做出了精心设计,将成绩设置为总成绩=平时成绩+第一阶段考评+第二阶段考评+第三阶段考评。同时,平时成绩考评的方式也改变一直采用的课程论文的单一方式,按照课下读书、课堂互动、科普文章和学科案例写作等多种不同的方式灵活地展开。这一计划将在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中持续推进。
传授知识,立德树人,培养责任
课程学习接近尾声之时,对同学们而言,来自课堂外的最大收获是创立了一个自己的公众号——“成电研究生科学普及”。
在同学们眼中,郭芙蕊的课程作业很特殊,有别于印象中传统政治课要求上网查资料再形成自己观点的“写”为主的作业,郭芙蕊特别重视因材施教,根据医学生的特点,她建议学生以个人或团队方式写一些科普知识或病例分析,并且要发到/通过微信公众号上进行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利用发达的互联网技术,让大众小白增加对医学知识的了解。
其实这正是郭芙蕊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改革的探索,引导学生主动、富有热情地参与教学的过程。“我认为精品课程的‘精品’不仅要有对内维度的个人利益的体现,也需要有对外维度的社会利益的表现。对学生而言,收获知识和考试成绩的‘个人利益’无可厚非,但不可以成为单一目标,还需要将其与社会利益相结合。在学生阶段,借助科普实现社会公益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儿,也是思政课效果的生动体现。在不断探索中想到这点,着实让人兴奋。”,郭芙蕊充分发挥思政课的特点,努力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样的作业让大家积极性高涨,四川省人民医院医师张静也是医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她用“让我写出人生中第一篇医学科普的课程”来评价课程学习后的收获。
张静回忆说,当老师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大家都特别激动,小伙伴们迅速建立了一个小组,大家都说干就干。“当然过程很艰辛,初稿形成之后郭老师挨个为我们审核,提出意见,甚至为此牺牲了大部分休息时间以及好几个周末。我们的科普经历了一改、二改甚至三改,最后呈现出最浅显易懂、最形象生动的科普文章。”
看到自己一手操盘的科普文章《胆囊结石的形成原因》得以发表在公众号上,医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杨文昊感到特别开心,不仅是课程上的收获,更是来自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帮助更多的普通人了解一些常见病和急救常识感到有意义,“说不定哪天还能派上救命的用场呢!”。
每篇稿件都经过多次严格的修改,在确保科学性和可读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用生动、活泼、接地气的方式进行编辑,甚至很多学生当起了画手,自画了很多医学图片,郭芙蕊颇有感触地说,“这种热情和努力的态度,是以往我未曾遇见过的。思政课程的思政效果,绝对不能完全靠老师讲授,更重要的是靠学生去体悟,尤其是在实践中的体悟。我很确信,我的课程上的学生都能够非常完美地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正如郭老师说的,我们正在做的是一件‘大事儿’,是社会公益,意义深远。《自然辩证法概论》已经上完,但是大家都甘之如饴,对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厚的情感,即使课程结束,我们也能一直走下去。也许以后再也上不了郭老师的课,但要有机会的话,我一定会去蹭课的!”张静由衷地表示。
编辑: / 审核: / 发布:陈伟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