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近日,“非洲及非洲流散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校党委副书记申小蓉、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会长吴迪、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会长谭惠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国内40余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100余位学者参加研讨。
本次会议由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非洲及美国非裔文学研究院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文研究》、电子科技大学西非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外语教学》、大连外国语大学《语言教育》、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联合协办。
申小蓉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支持电子科大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表示感谢。她说,此次研讨会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进行中华文明和世界文化的深入对话。近年来,电子科大与非洲的交流日益频繁,希望此次研讨会为与会学者提供一个广纳真知灼见、广聚学术资源、广交学术人才的宝贵契机,推动相关领域研究发展。
吴笛在会上宣读了二级学会成立文件。他认为,研究非洲文学需要打破欧洲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他肯定了我国学者在非洲文化领域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期盼在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这一崭新的学术领域涌现出更多学术成果。
谭惠娟表示,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并不只限于非洲本土的语言文化和文学思想,还包括流散到世界各地的非裔文学家、批评家、思想家、理论家和哲学家。研究会将坚持中国情怀和全球视野,从非主流语言文化和文学艺术的视角,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的贡献。
围绕“非洲及非洲流散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这一主题,冯文坤、罗良功、陈国荣、李安山、蔡圣勤、黄晖、蒋晖、王卓、Augustine Asaah(加纳大学法语系)、王卉、姚峰、汪琳、朱振武等十余位学者做了精彩的主旨发言。他们从哲学、叙事学、比较文学等视角,探讨非洲及非洲流散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
冯文坤教授分享了对加纳籍作家阿皮亚作品的研究,指出他的理念是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信念与愿望、实证主义与相对主义的杂糅,而其文本通过轶事、家族故事、个人经历来讲述,体现了情境主义情怀和对具体文化的忠诚。罗良功教授将诗歌文本的细读和文化批评相融合,展示了跨国空间和视角形式之间的关系。陈国荣教授围绕“谁想要忘记”和“谁想要记住”等问题进行分析,表示流散是一个思考和呈现世界的方式。李安山教授从国际非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的四代非洲研究者、中国学者的国际参与、目前非洲研究在中国的成绩与问题和中国非洲研究的新趋势五个方面,对相关研究做了详细介绍,强调了中国非洲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式的转化。
本次研讨会由三个部分的主题报告和三个分会场组成,从比较文学、叙事学文化传播学以及研究方法等视角,探讨全球化背景下非洲及非洲流散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此外,会议还通过分会场研讨的形式展示了中非研究最新的研究成果与著作,在学科交叉中进行学术碰撞和交流,为中国与非洲及非洲流散文学语言文化交流打开了新窗口。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此次研讨会宏观上建构了中非文学与文化研究的理论,微观上则深入研究到文学、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不仅拓宽了视野、收获了新知、启迪了研究方向,更通过学者们的各抒己见,分享了思想,互为借鉴。会议展现了当下中非语言文化成果,也为吸收新的血液搭建了平台。
编辑:林坤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