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个钢厂下岗工人,为了维持生计,组建婚丧乐队,终日奔波在婚丧嫁娶、店铺开业的营生之中。妻子小菊要和他离婚,为了争夺女儿的抚养权,他在身边朋友的帮助下,用钢铁为女儿打造了一架钢琴。这个故事,就是《钢的琴》。
《钢的琴》是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喜剧,带有浓厚的东北色彩。随着东北重工业的衰落,那些在钢铁公司发光发热的工人也随之下岗失业,变成了影片中的主角和配角。故事就是从下岗工人陈桂林开始的。
失业的陈桂林凭借自己的音乐才艺同女伴淑贤做起了乐队,靠着跑场子唱丧唱喜维持着和女儿小元的生活,原本这样的日子也还可以,但陈桂林的妻子闯荡回来后,与陈桂林提出了离婚,并提出了带走小元的决定。
影片一开始并没有急于表现主角的职业背景,而是抛出了矛盾的起因:一个窘迫的父亲想通过制作一台钢琴来留住女儿。故事发生在东北,所有人物都操着一口地道的东北话。陈佩斯曾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钢的琴》的故事本就是充斥着无奈和窘迫。
在张猛导演的指导下,这部电影的基调显得明快轻松,充满着小人物的自嘲和荒谬。电影所描绘的主人公有着底层人物的市侩与狡猾,在陈桂林想要借钱给女儿买钢琴的时候,他从几个狐朋狗友的身上半个子都借不出来,朋友们甚至为此躲避陈桂林。然而,在他提出要做一架钢琴的时候,朋友还是很愿意出力的。于是,擅长钢铁的他们决定一起做一架钢的钢琴。
电影在剪辑时用了两处蒙太奇,第一处是在他们偷琴被抓时,陈桂林在弹奏的却是西方古典钢琴曲《致爱丽丝》,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之大。第二处则是几人在热火朝天地赶工制作钢琴时,镜头穿插着他们演奏和舞蹈的画面,营造着理想与现实的呼应,充满着浪漫的意境。
充满了荒谬的喜剧效果,把小人物的渴望和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整部电影从头到尾没有刻意地煽情,并且始终保持着克制和含蓄,但是,这种含蓄里,让人感觉到感情的蓄势待发。
最典型的就是影片中象征着一个工业时代的两根烟囱,所有工人都想要留住它们,那象征着每个工人对曾经的辉煌岁月的眷恋与不舍。在它被炸掉的那一天,所有人都到场了,平移的镜头划过每一个人的脸,此时的同期声里只有烟囱轰隆隆倒下的声音,甚至连背景音乐都没有,所有人静静地站在那,没有呐喊,没有哭泣,只有手中的香烟和远处的浓烟滚滚。一个时代在工人的无能为力的平静中结束了。
这样的无奈感充斥着整个影片。工人们留不住烟囱,陈桂林留不住妻子,钢琴留不住小元,拼命追赶的人们留不住那个时代,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为谁驻足停留,我们缅怀那个时代,却也不挽留它,这是时代更迭的残酷,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钢的琴》把这种火候把握的正好。它既没有陷入埋怨和过度悲伤,又没有过分的戏谑和讽刺,即使在历史的浓烟中落下甚至被抛弃,也依然要努力地追赶。就像《钢的琴》里说的,有困难我们要上,没有困难我们创造困难还要上,于是这架钢的琴象征着主人公倔强的追赶,也象征着工人们最后的自尊。
当钢的琴把陈桂林和他的几个老朋友又聚集在废弃的工厂里时,那个炽热的年代里年轻的他们似乎又回来了。影片的最后,小菊看着这架钢琴问爸爸“想要听什么?”的时候,陈桂林抽着烟,淡淡的说着“越简单越好!”
此时,结果已经不再重要,或许正如淑贤所说,这架钢琴造出来也依然留不住小元,但当小元的琴声响起,镜头扫过每个为这架钢琴出力的人的时候,一切已经不重要了。或许年幼的小元还不知道这架钢琴意味着什么,但我想,当她长大了,有一天她一定会明白,这是一个“没用”的父亲送给她的最宝贵的财富。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王晓刚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