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海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心情驿站】一门三烈英风挺——访诸葛双忠祠有感
文:谢欣桐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9-05-07 4181

  诸葛双忠祠是为了纪念在蜀汉最后一战中慷慨捐躯的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诸葛亮之孙诸葛尚而建。一路辗转来到了四川绵竹茶盘街,终于在题有“诸葛双忠祠”的大门前找到了目的地。

微信图片_20190507114337.jpg

  门口的“忠”“孝”占据了巨大的位置。这两字也正是诸葛瞻的母亲黄夫人临终前对诸葛瞻的教导和勉励。景区里的游客并不多,显得尤为宁静。也正是因为那份宁静,来此怀古让我时刻感受到对历史的敬重感。

223.jpg

  走进大门,在最前方拜殿的小径旁,跪着傅士仁、糜芳、郝普,被后世称为“蜀汉三叛”,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让他们跪在诸葛双忠祠前,更加衬托了诸葛瞻和诸葛尚父子的爱国气节。

  拜殿的正上方悬挂着张爱萍将军题写的“汉室忠烈”牌匾,拜殿内则供奉诸葛瞻和诸葛尚父子的画像。画像上的横匾是曹禺先生亲笔所题“魂壮绵竹关”。由此可见,父子二人的民族使命感影响之深远。

  画像后的墙壁上雕刻着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诸葛瞻的言简意赅的《诫子书》,告诫诸葛瞻为人处世治学之道。这篇《诫子书》不但影响了诸葛瞻一辈子,对于后人也未尝不是一种家风的典范。

  从拜殿的后门走出,便是诸葛父子的墓地了。传说魏军将领邓艾感念诸葛父子忠义,遂将二人合葬。圆形的坟茔在绿树掩映下,坟前高耸的石碑刻着“后汉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诸葛瞻子尚之墓”。墓的两侧有两棵百年古松,苍劲古朴、鳞甲斑驳,仿若两个披坚执锐的勇士守护者忠魂。

  再往后走就是启圣殿。殿内供奉诸葛一门三世英烈。居中供奉的是诸葛亮与夫人黄氏,左为诸葛尚,右为诸葛瞻。墙边挂着以绵竹特色年画绘制而成的《魂壮绵竹关》,栩栩如生地展现了诸葛父子死守绵竹关、寸土不让地悲壮情景。右侧偏殿祭祀的还有同在绵竹关一战中殒命的张飞之孙张遵、黄权之子黄崇、李恢之侄李球。

  可以说,诸葛瞻的童年是不幸的。诸葛亮在四十七岁时才迎来了独子诸葛瞻的降生,却因国事繁忙而疏忽了对儿子的疼爱。然而,诸葛亮在生命的尾声却仍对儿子的成才充满了殷殷期盼,写下了影响诸葛瞻一辈子的《诫子书》。

405cb73be89395256ca944d76046d93.jpg

  诸葛亮作古后没多久,夫人黄氏也因病逝世。年仅八岁的诸葛瞻就这样成了孤儿。所幸诸葛瞻自幼才思敏捷,“聪慧可爱”,“工书画,强识念”。十七岁时得到刘禅的赏识,成为了驸马爷,在仕途上更是一帆风顺。虽然诸葛瞻因为父亲早逝没能继承父亲的政才,却继承了父亲的忠贞,尽心竭力地处理军国大事。

  蜀汉景耀六年,魏国的征西将军邓艾偷渡阴平的景谷道,成功后直奔江油关。可惜,当年的“锦马超”却生了一个脓包儿子马邈。马邈作为守将却不战而降,开关献图。邓艾重整兵马后,挥兵进军涪城。

  此刻,身为卫将军和驸马的诸葛瞻临危受命,十九岁的诸葛尚更是勇作先锋,带着朝廷拼凑的五万兵马共赴国难。可惜,诸葛瞻作为一个长期处于和平地带的忠臣,实在缺乏作战经验和策略,一再贻误战机。黄崇此时进言应速占险地,却未被诸葛瞻采纳。邓艾占据涪县后,诸葛瞻退守到成都平原边上组织了最后的屏障——绵竹关。

  此时,邓艾派人修书一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若降者必表为琅琊王”。诸葛瞻勃然大怒,斩首来使。随后,双方在绵竹城展开殊死搏杀,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父子二人均以死殉国。后主刘禅投降,蜀汉从此被魏所灭。

  平心而论,诸葛瞻实在缺乏姜维那般的军事才能,对下属的建议也是意气用事、不能采纳。倘若诸葛瞻能够听从黄崇的意见或是等待姜维的回援,蜀汉的历史很可能就此改写。但历史没有如果。

  无论如何,诸葛瞻的确践行了父亲的《诫子书》,他的临难死义更是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一脉相承——“一门三烈英风挺”。善良的百姓们也不会让诸葛瞻为蜀汉的灭亡背锅,而是怀着虔诚去感念诸葛亮的好儿孙。

  走出诸葛双忠祠,不知何时眼眶里充满了泪水,似乎又听见了当年的金戈铁马之声。但是那场战争的硝烟早已消散在城市的远方,祠堂只是那段历史的一个遗迹、见证,取而代之的是欣欣向荣、美轮美奂的景象。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王晓刚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