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海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读书品茗】性格决定命运——谈曹丕和曹植的储位之争
文:谢欣桐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8-09-12 3560

QQ截图20180912204149.jpg

  储位之争,是“宫斗”的重头戏之一。赤壁一战,曹操元气大伤,三足鼎立渐成定局。外部安定,内部矛盾开始凸显出来。“曹氏帝国”的继承人选择问题,成为新的困扰。

  曹操一生,光是计入史书里的儿子据说有25个,但他心中最喜爱只有两个。一个是长子曹昂,可惜曹昂与大将典韦为保护曹操战死宛城。另一个就是“曹冲称象”的主人公,自小聪明伶俐,曹操对其疼爱有加,不巧十三岁也患病去世。

  曹冲去世后,曹操甚至对他的儿子们说:“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大幸。”当然,并非所有的儿子都能够得到“大幸”,因为储君的候选人是优先从正妻卞夫人所生的曹丕、曹彰、曹植三人中选择的。

  这三人,性格不同,本领各异。曹彰武艺高强,骁勇善战。虽然字“子文”,却对读书没有兴趣,只对战场厮杀独有情钟,可谓典型的有勇无谋。当曹操问各位儿子们的志向时,曹彰不假思索地回答:“好为将”。

  治理国家的方法,在曹彰眼里不外乎是披坚执锐、身先士卒、赏罚分明。曹操听到回答大笑一声,表面上似乎是感到欣慰,其实在内心里已经第一个淘汰了他。其实从曹彰的回答看来,他只想当一个南征北讨的大将军,也只能当大将军,而不能为王、为君。

  在候选人名单上划掉了曹彰的名字,就只有曹丕和曹植了。自古立储,无非是立嫡长子、立贤和立爱。虽然在“世袭制”下,辨亲疏是首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那就比较“贤”和“爱”吧。

  在贤和爱上,曹植是占足了优势,他才思敏捷,“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铜雀台竣工时,曹操率领文武登台,借者兴致命令文官赋诗。曹操看到曹植的表现后十分惊讶——小小年纪,在文学上的造诣竟赶超大他五岁的哥哥曹丕,因此对这个儿子偏爱有加,认为他是“儿中最可定大事者”。

  天平在向曹植倾斜,“几为太子者数矣”。但最后的结局却是,那么,“煮熟的鸭子飞了”,太子之位最终归于曹丕。曹丕又有什么秘诀和手段让胜利的天平倒向自己呢?窃以为,归根结底,两人迥然不同的性格造就了命运的反转。

  不可否认,在曹操称王之前,曹丕和曹植都是无忧无虑的公子哥,受父亲影响,耳濡目染,自然都是文韬武略,且洒脱不羁。然而,随着曹操立储的想法产生,曹丕渴望得到王位,于是慢慢地收敛了锋芒,开始“矫情自饰”。在父亲面前谨言慎行,尽力避免展现自己的弱点。

  不得不说,曹丕确实有政治家的手段,他讨好父亲,也是攻心为上。久而久之,侍奉曹操的宫人看在眼里,也都在帮曹丕说话,曹操也是越来越喜欢曹丕。

  曹植就大不相同了。他骨子里就有对诗赋的天分和向往,生平最大的爱好便是饮酒作诗。性格可以称得上从心所欲、任性而为,不仅不检点自己的行为,还“饮酒不节”。当曹仁被关羽围困时,曹操本想派曹植带兵解围,不想他竟在前一天晚上喝得酩酊大醉。一个不能约束自己行为的人,又怎能管理国家大事?

  性格不仅体现在言行,也最终影响到身边的谋士,而谋士进而影响曹操的决断。曹丕身边有贾诩、司马懿、吴质等人。这些人无不胸有城府,懂得权谋。贾诩就曾告诫过曹丕,要想稳固自己的地位,就要深居简出、不议政务、不乱结党,韬光养晦。表面上看,这是教曹丕做人的道理,其实是告诉他如何赢得曹操的信任。

  曹操询问贾诩立储意见时,贾诩都一言不发,告诉曹操他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事情。这两个人都是因为把年幼的儿子作为继承人而导致基业毁于一旦。这种从反面切入的委婉暗示,其实是精准有力的说服之策,与刘备对曹操说“君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异曲同工。曹操听此言,心里自然有数了。

  吴质也是老谋深算。在曹操出征前,曹植把自己写好的一篇文章在大庭广众下大声朗读,对曹操的英明神武歌功颂德,在场的人无不叹服。吴质则告诉曹丕,一会儿你就到你父亲面前哭就行了。曹丕照做,曹操和在场众人无不被曹丕的孝心感动,与之相比,曹植那篇美文反而更像作秀。

  再看曹植身边的智囊团,有杨修、丁仪和丁廙。这三个人和曹植是亲密的文友,也都和曹植一样有才。不巧,他们的才,也都是文才而非政才。诗人喜欢畅所欲言、直抒己见,骨子里大多恃才傲物,锋芒毕露,不善于扬长避短。这其中以杨修为最。

  杨修有头脑,却也不过是一个毫无城府,只会舞文弄墨的幕僚。杨修总喜欢揣度曹操的心思,又毫不顾及地把这些事情向大家解释。曹操嫌花园门太宽,在门上写一“活”字(阔),只有杨修看出了曹操的意图并得意地讲给众人听;曹操想试一试曹丕、曹植的临机处事能力,让两人出城,却在暗中吩咐门吏不许开门。结果,曹丕老老实实地退回来了,而曹植却在杨修的指点之下,杀了门吏。

  曹操虽然爱才却也忌才,加之老奸巨猾、生性多疑,自然对杨修心存戒备,因此也不再喜欢曹植。若是杨修真的有政治家的谋略,也不会因自己的小聪明丧了命。丁仪帮助曹植的方法也是相当直接,与杨修别无二致。当曹操询问丁仪立储之事时,丁仪只是一个劲儿地帮着曹植说好话。空口的夸赞,又如何比得上曹丕“诚意满满”的表现呢?

  曹丕和曹植的个性差异和储位之争,通过两人的党羽表现出来。从吴质和杨修的一次斗智斗勇中,我们可以看出结果。曹丕和吴质密谋夺嫡之事,因为曹操反感结党,吴质为掩人耳目,每次都坐装布匹的车来去。这件事被杨修发现,他本想来个人赃并获,好好去曹操面前状告曹丕。第二天,吴质照样派人把车运进去,自己却不乘坐。等曹操一验看,里面除了布匹什么都没有。杨修反被咬一口,落下个“搬弄是非”的罪名,还增加了曹操对曹植的厌恶。

  总的来说,曹植的性格也许更加可爱,但是在政坛上却寸步难行。治理国家不是儿戏,并不遵循“不是木匠的书法家不是好皇帝”的神逻辑。他直率、坦诚,但无法稳固曹家的基业。相反,曹丕在才华上不比曹植,却精于算计,懂得权谋,做事滴水不漏。

  回望历史,也许可以这样假设:倘若曹植只是一介书生,或许已经堪称“诗仙”“诗圣”了!然而,正如宋徽宗的皇帝之位埋没了一位艺术家那样,曹植的文学才华也只能随着储位之争的失败而灰飞烟灭了。这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性格的悲剧。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王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