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想写我高中时的古文老师很久了,但他带给我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又有点不知道如何下笔。这是个很长的故事,可能要写很多次,而且很凌乱。
我的古文老师,叫时锦昌。直到今天,他一直是我崇拜且敬爱的老师,是我人生的标杆,是我最想要成为的人。他或许算不上是大师,但却是我认识的老师中很有大师品格和大师风骨的人。
时老师和我的姥爷同岁。我五年级开始跟他学习语文,那时他已经是七十岁的老人了。我清楚地记得,他虽然年过古稀,但精神矍铄,眼睛炯炯有神,讲课中气十足。
他戴着金丝边眼镜,一年四季穿着类似的宽大的工作服,手上常年沾满粉笔灰,是的,完全就是想象中斯斯文文,又有些不修边幅的语言学者的形象。
但他绝不是想象中呆板的“书呆子”,举手投足儒雅得体,一言一语都流露出他接受过的良好教育。
时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主题是“先学做人,再学语文”。整整十年,这句话一直如警钟般回荡在我的耳边。字字铿锵,如雷贯耳,掷地有声。只有先学好如何做人,才有资格学语文,才有可能学好语文。
时老师也是有资格说这句话的人。1957年,他毕业于当时的锦州高中,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以后,本有资格留校任教,但因家庭原因回到辽宁,到省实验中学任教,又为了照顾父亲,回到家乡,在锦州高中做了老师。
1978年刚刚恢复高考,青年人对于知识的渴望深深触动了时老师。作为当时锦州教师进修学院院长,他组织老师们为考生着手撰写了第一部语文复习资料,亲手编写、筛选每一道题,最后和老师们自掏腰包低调地印刷出来,分发给学生。现在想来,这是勇敢而不计后果,只为学生考虑的做法。
他很少跟我们说起他的“光辉历史”,只是有人会替他惋惜地说“跟他一辈的北师大毕业生大部分已是高校教师、著名学者,誉享海内外,而他一生都在这个小城市教书。”但时老师不卑不亢。
他说,每个人有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路要走。他不奢求那些荣华富贵,只要能教书育人,也就够了。他追求的是老实做人、安稳读书,能与学生分享书籍文字带来的每一个或大或小的震撼、感动、温暖和共鸣。
他做到了。他是天生的教师。
我们上课使用的是他自己编写的教材。每次课必做的是为古文段落点标点。这是我学习古汉语的启蒙课,至今我仍然认为,这是最好的启蒙方式。
他说,古书里的文字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点对了标点,才是最深刻清楚地理解了文段的含义。不仅如此,点标点也非常有效地规范了我对每种标点符号的理解和运用,受用一生。
我还记得平生接触到的第一段古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当时我笨拙地读了很多遍,试着点了很多遍,抱着字典翻了很多遍,最后听了他一句句捋顺和讲解,终于彻底理解。这段话我一直记到了现在,可能永远都不会忘记。
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常常一大早就挎着一布袋的书,穿着旧旧的工作服,挤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来给孩子们上课,捏着工工整整全是字、纸页已经泛黄的手写讲义,弯腰捡起摔断的粉笔继续用,喝水的杯子外壁上沾的全是粉笔灰,还偶尔跟我们夸赞一句家里老太太做的打卤面如何美味。他没用过智能手机,失眠的时候会听听广播,然后跟学生们分享哪个商家又打了什么啼笑皆非的广告。有的人见了他这个样子,会背地里嗤笑他“过得真寒酸”。
可是时老师怎么可能过得寒酸呢,他过得怕是太丰富精彩了。
现在想来,是他教会了我正确高效地学语文的方法,才让我一直觉得学语文是件幸福的事,让我不论在学习上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心存希望,让我永远有梦可做。
讲解古文,时老师从来不会停留在表面,不会满足于只是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他带着我们追寻每篇文章背后的故事,感受来自古人透过文字传递给我们的每一分喜怒哀乐。
每节课必做的给古文段落点标点,他常说:“你读了文章觉得每句话的衔接转折似乎理所当然,但古文本身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为什么这样断句标点就是最准确的?”学习《过秦论》,他会不厌其烦地画中国地图,标出每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为我们分析当时的六国对抗秦国的“约从离横”战术,究竟为什么“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讲解《鸿门宴》时,他仔细地为我们区分了“坐”“跪”“ 跽”这些不同的坐姿,让我们感受到了太史公如此细腻入微,让人战栗地描写入帐的樊哙“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可见原本坐而饮酒的项羽 ,看到全副武装闯入的樊哙,立马立身直腰,随时准备拔剑御敌。丝丝入扣,精妙无比,让人叹服。
正是时老师,让我感受到了古文字的美妙。
学习语文,记忆和背诵永远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老师常说“记一个不如记一串”。所以,每当遇到新的文言字词时,他会一次性把它所有的意义和用法列出来,挨个意义举出对应的例子,便于理解和记忆。他永远有充足的耐心,如果下次又遇到这个词,他会再列一遍,加深我们的记忆。
我依然记得他给九个常用的疑问代词编的顺口溜:“谁、奚、焉、何、孰、乌、盍、胡、安”。他说这像是严厉的老师在批评偷偷吸烟的学生“谁吸了烟!”“两个姓何的!”这样的故事想来有太多太多了。
后来我上了高中,选择了学习理科,没能实现当初成为语文老师的愿望。但我未曾遗失自己的初心,他闪闪发光的学者风范、他语重心长地说过的每句话、他讲古汉语时眼里流露出的熠熠的光,所有我和文字结下的缘分,全都深深刻进了我的骨子,融进了我的血液,成为了我。
今天是教师节,我很想对他说:“您依然是我最想成为的人!”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王晓刚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