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海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影视评论】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浅析印度电影中的伟大母亲与家庭教育
文:钟振宇 来源:机电学院 时间:2018-08-28 3958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巴霍巴利王》《神秘巨星》《我的名字叫可汗》等印度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细节,那就是主角的妈妈对主角的教育、引导在很大程度上是电影情节发展的推手,这是我们解读家庭家风对个人成长的重要艺术载体。

timg (1).jpg

《巴霍巴利王》中的伟大母亲

《巴霍巴利王》是典型的印度“开挂”式电影,主角光环十分强大。很多人不喜欢印度电影的这种“开挂”方式,不过在我看来这些“开挂”倒也无妨,特别是对于这样一部史诗电影,即便主角带有神格也不奇怪,因为在艺术面前,我们没有必要完全用科学的思维去证明“月宫”的虚幻或者上帝的缥缈。

《巴霍巴利王》的呈现的是腥风血雨的王位争夺战。“皇太后”希瓦咖米夫人宣布她的孩子们(她的亲生儿子巴拉德瓦和国王的儿子巴霍巴利)都有权利继承王位,谁更勇敢慈悲更智慧,谁就继承王位。此后,两位王子在希瓦咖米夫人的教导下渐渐长大,巴霍巴利“稍显愚钝”,但和蔼亲民,巴拉德瓦狡猾机智,但心狠手辣。不过,总体来说两位王子文韬武略,也算是不相上下,希瓦咖米太后也在犹豫王位传给谁。于是,一场激烈的宫廷斗争精彩展开。

电影全篇对“皇太后”希瓦咖米如何教导两位王子没有太多说明,他们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一首歌的时间就带过了,不过,在战后太后那一番话里不难窥探,这位才智过人的女性政治家深知一位国王该是什么样子,对两位王子的教导也一视同仁皆为己出,朝着培养一代君王的目标前进。但二位王子为什么截然不同?其实还是教育的问题。

于巴霍巴利来说,太后的教育就构成了它家教的所有,太后正直善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自然而然也会善良亲民。但是巴拉德瓦就不同,他的家教里还有他的父亲,也就是老国王的哥哥,这是一位才智不足、贪图利益、不择手段的反派,在他的影响下,巴拉自然无法体恤到百姓,无法“成神”。太后的教导,塑造了才智过人又亲民爱民的巴霍巴利,百姓也深深爱戴着巴霍巴利。

可以说,巴霍巴利是他母亲的价值观的化身和执行者。电影安排巴霍巴利重回王位,正是对他母亲的教育理念的赞美和肯定。

timg (2).jpg

《神秘巨星》中的伟大母亲

无独有偶,《神秘巨星》中也有一位令人尊敬的母亲。这是一个穆斯林家庭,父亲在外工作,每天工作回家就会对妻子发泄工作中的不快,母亲是典型的家庭妇女,照顾着女儿和小儿子。女儿伊西亚怀揣音乐梦,父亲觉得这就是胡闹,母亲虽然处于弱势,却总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给予女儿最大的鼓励和支持,一句“伊西亚,你可以对我提任何要求,但是对生活不可以”就是最大的证明,不过这也意味着后续故事如果发展到母亲无法“支撑”的时候,母女俩会有矛盾爆发。

在想要说服爸爸答应自己参赛的计划失败后,伊西亚企图说服妈妈离开爸爸,不过妈妈担心离开后他们的生活会没有着落,这是片中最束缚这位母亲的一点,这和中国传统的劳动女性很像,不能说她们懦弱不去努力打破这个束缚,毕竟在那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女性想要依靠自己活下去在她们眼里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那代价也是难以想象的,她们难免对此充满恐惧。这是这位母亲弱的一面,但正是这位弱女子,给了女儿伊西亚最正当的教育。

妈妈卖掉首饰买了笔记本给伊西亚(不过伊西亚并不知道钱怎么来的),爸爸出差的这些日子,应该是伊西亚和妈妈最快乐的时光。伊西亚想把唱歌的视频上传YouTube,但是如何不让爸爸知道成了个问题,这时候妈妈又想出了办法,穿着罩袍不露脸唱,还说道:“我不是让你改变目标,而是换一条路到达那里”。这是这位母亲强大的一点,正如她自己所说,在她的能力范围内,她支持着尹西亚,于是“神秘巨星”诞生了。

爸爸出差回来,短暂的美好也结束了,不久后,因为成绩问题,爸爸气不打一处来,剪断了伊西亚的吉他。几天后爸爸要去出席朋友的婚礼,让妈妈带上自己的金项链,可妈妈迟迟拿不出来项链,这时候伊西亚才知道原来妈妈是卖了项链买的笔记本,不巧的是爸爸也知道了,一场家暴就这样爆发了。伊西亚的笔记本也在爸爸的要求下摔了。几天后,爸爸在沙特的工作敲定,一家都得搬到沙特,伊西亚想让妈妈一起逃走,但是妈妈没有答应,这时候妈妈自己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她已经没有能力再去支持尹西亚了。伊西亚拿到一份拟好的离婚协议想让妈妈签字,这时候妈妈终于崩溃了,母女俩矛盾爆发。

妈妈是值得同情的,习惯了家庭里依附丈夫,在这时候她已经完全无法再给女儿教导了。情绪在这爆发到了极致。一通宣泄之后,伊西亚得知妈妈曾经为了不让爸爸打掉孩子,一个人逃出去,把伊西亚生了下来。伊西亚很愧疚,删除了自己YouTube上的视频,乖乖地踏上去沙特的路程。

安检前,东西太多,爸爸发现了妈妈偷偷带上的吉他,叫伊西亚扔了,这时候妈妈不再是弱女子,她以一种英雄的姿态和爸爸讲起了道理:那不只是一把吉他,而是伊西亚的梦想,没有梦想的话,一切都没有意义……妈妈拿出离婚协议给爸爸,带着伊西亚和弟弟古杜离开了,来到颁奖礼现场,此刻,巨星不再神秘。

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脆弱,她也强大,她给伊西亚最好的家教,来远离父亲代表着的那个没有梦想、没有爱的世界。

父亲自然有他的难处,生活的压力摆在面前,但是人有能力通过自己的修养去决定看待这种问题的心态,作为父亲,他应该做的是在女儿和妻子面前收起怨气,以一个父亲的姿态给女儿关怀和教导,以丈夫的姿态给妻子爱,但他没有,这是他个人修养的欠缺,也是时代、社会的不足。

timg (3).jpg

《我的名字叫可汗》中的伟大母亲

在《我的名字叫可汗》里,母亲出现的场面很少,男主里兹万自幼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心理和发育有障碍,不过妈妈从来没有放弃对她的爱,在印度教伊斯兰教暴动之后,妈妈画了两个一样的人,一个拿着棍子打人,一个拿着棒棒糖。她对年幼的里兹万说:“谁是伊斯兰教徒,谁是印度教徒?”里兹万回答,“他们看起来是一样的。”这时妈妈说道:
“这世上只有两种人,做好事的好人和做坏事的坏人,这是人类唯一的区别。”

正是在这样的教导下,尽管里兹万身患疾病,但内心却是无比健康的,这也成了后来推动他为穆斯林、为“可汗”这个名字正名的内生动力。

社会当然很复杂,有时候不是一个好人或坏人就可以概括的,但这也是我们做人的一个底线,我相信可能会有老师这样教导你,但这份教导的最佳时期是在年幼的时候,是在家里父母言行的影响下。

我前不久看过一个人反驳那些说抖音毁了小学生的文章,他一个观点我很是赞同,许多家长自己嫌带娃麻烦,就买个智能手机仍给孩子去玩,自己也在一旁玩着手机,该做的教导没有,该有的陪伴没有,孩子沉静在手机里出了问题却反过来咬一口:抖音毁了孩子、王者荣耀毁了孩子。是啊,家长应该给孩子的不是大把的钞票和功能愈发齐全的电子产品,而是应该用陪伴、用言行做榜样,给孩子关爱,给孩子以正面积极的教导。

以上这三部电影都是印度的,和其他许多印度电影一样,都隐藏着印度的社会问题,宗教矛盾、男权女权人权……看这些电影是对现实思考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我认为教育有三个来源:家庭、学校、社会,并且以个人修为、追求为内在动力,每个方面都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密不可分。前三者先激起后者,然后相辅相成成就一个人。

这其中我们最先接触的是家庭教育,我们平时最常提起家教的时候,应该是在谈论某个人的品格之时,例如寝室里某个人经常敲门关门很大声,乱动其他人东西,晚上打游戏影响其他人睡觉,那其他人可能会这样评价他:这个人怎么这么没家教啊。

不错,家教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品格,我们从家里开始认识世界,从家里开始接触他人,从家里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家里的氛围、教育是最早影响我们行为、思想的,可以说这是教育的第一步,是启蒙,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发展。

不过这也是现代中国社会里最欠缺的一点,许多人忙于生计,甚至忙于逐利,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撒手不管。原本家长和老师应该是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对孩子教育的。但许多家长没有承担起这个责任,认为教育是完全是学校的事,于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割裂开来,甚至缺少家庭的教育,许多人成了高智商的流氓。这样的人多了,社会也乱了,社会一乱自然就难以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陷入恶性循环,走也走不出来。

timg (4).jpg

说到家教不得不说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家风家教。家风在一代代子孙里传承,民族的文化也在无数的家风里传承。大家熟悉的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都是很好的例子,而这里的传承恰恰就是通过家教实现的。

再回到家教问题,看电影学到东西并用到生活里自然更好。长辈于我们的家教可能已经基本定型,但我们未来的家庭还没组建,年轻人要充分认识到家教对孩子、对社会、对民族的作用,在成为家长以后,担起家长应有的责任,做好家教。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王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