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海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书评】苏子遗风,吟哦清长——读《苏东坡传》有感
文: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 纪尹钦 来源:软件学院 时间:2018-08-28 2417

timg.jpg

《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用了整整一大段笔墨试图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最后却发现再多的文字也无济于事。毕竟无论是在仕途还是文坛,苏东坡的成就都是那么的辉煌耀眼。

谈及苏东坡,我们最先想到的自然是他的文学成就。在《答张文潜县丞书》中,他提出写作要“其文如其为人”,因而他的词作也正如他自身一般,率性而为,不拘一格。先前“词属艳科”似乎已成定论,但他却“以诗入词”,极大地开拓了词的境界

他写过“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清新婉丽,也写过“会挽雕弓如满月”的雄迈豪壮;他写过“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肝肠寸断,也写过“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飘逸潇洒。他的词是会“说话”的,是有思想的

他的作品否定了体裁、风格的目的性,却充分肯定了其思想内容的目的性。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好作品是用来抒情言志的。他的作品就像棱镜一样,折射出了他的人生路程以及人格升华。

古语有云:“太上有立德。”古代儒生亦是以德行为修身之本,而苏东坡,借用林语堂先生的话便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我们难以忘记西湖上如诗行般的苏堤——这个建筑既是富有美感的艺术杰作,是一项救济庶黎的社会工程。此外,在杭州也疏通了河道,解决了交通与供水问题,于灾年请奏购米赈灾,宽免官债。这些举措放在今天也实属不易,更何况是在数百年前的北宋?

倘若说“悲天悯人”只是德行的“柔”的一面,苏东坡的为人亦不缺其刚毅正直。无论廷野,他都以出言直率著称。即便是在乌台诗案后刚刚出狱,他便写下了“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的诗句。“少年鸡”指的便是当日因斗鸡获宠的贾昌这种兼济柔与刚的德行或许受一个人的天性影响而成,但大部分还是靠后天的格物修身。

倘若说“德行”是指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态度,那么他对自己人生的态度也是格外重要的。他是一个典型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文士。既然说是人生态度,自然是“穷”更见其闪耀之处。

苏东坡的一生不可谓不曲折。自王安石变法其请奏离京任职,他颠沛于杭州、密州、徐州与湖州。其后又受新党迫害,被贬至黄州,晚年又流放儋州。从当初快哉亭上听风观景,到蛮荒之地孤馆灯青,身世不免令人唏嘘。

可以说,时代在因缘造化下成就了苏东坡。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的一生可谓颠沛流离。我并非肯定这非人折磨的合理性,但倘若没有这诸多坎坷,苏东坡便不成其为苏东坡了,遑论其在文学领域旷古的成就。这些磨难真正起到了“苦其心志”的作用。

苏东坡的处世哲学在一次次挫折中不断被打击,然后获得重建。在乌台诗案之前,苏东坡可谓口无遮拦,曾在章惇(他当时的好友,日后的死敌)面前直言:你日后做了官,必定要杀人的。

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后,他的性格中添了一份冲淡。如果说在这以前苏东坡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积极入世的儒生形象,那么从这一天起,它逐渐将释、道两家的思想融入自己的生活。他明白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足迹所至,也只似“飞鸿踏雪泥”——当然,他并没有将这种勘破演化为消极厌世的极端情绪,这大概又是由于他的天性以及儒家文化的熏陶,他选择了以一种达观的态度逍遥人世。

从现世的角度来看苏东坡,我们的感情是复杂的。我们同情他,喜爱他,也仰慕他。凭借时代的推力,自身的才华以及传统文化的熏陶,他将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集于一身,并将这些智慧最大限度地投入到生活之中。回想当年一众宵小对他的迫害——何其可笑。正应了老杜那句“尔曹身与名俱灭”,时间犹如一阵飓风,将历史的尘埃涤荡。

到了宋徽宗时期,就连皇家也开始收藏他的作品了,到了南宋高宗时期,他再一次被朝廷认可,作品也被大面积传播。其实苏东坡未必便需要这样的褒扬作为历史对他的肯定。苏东坡从他的文字中得到了历史的肯定。当一切都已逝去,他的篇章依然脍炙人口,他的事迹依然为人传颂,他仿若从未离去,他用那短短的诗篇对抗了时间的永恒。

苏东坡的现实意义无疑也是深远的。诗句娓娓,吟哦清长,苏子千年前的风仪逾远弥存,成为当下中国文化自信的最好注脚。儒、道、释三色交辉,融汇贯通,无疑增益了当下价值观的韵致。中国梦,乃兼容并包、敦学重文之梦。我想,这便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昭示吧!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王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