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三缘堂”是一个专门收藏和研究中国各地明清古家具的艺术机构,由张光辉创始。3月12日下午,我有幸在四川省图书馆中参观了“三缘堂——发现川工之美”明清古家具展览,亲眼目睹了那被世人誉为“东方艺术品之最”的艺术殿堂。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步入展厅,我便不由自主的回想起了李煜的这句词。历史的巨轮已经轰隆隆的回转过几百年了,诞生于明清时代的器具或多或少的存留下了一部分,只是当初来往于这些器具之间的人,早已随风消逝。如今,在斗转星移、岁月变迁后的今天,参观者只有通过在前人所留下的这些器物之间默然漫步,才能谛听历史、梦回明清。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大型木质雕花黑漆八仙桌,历经数载春秋后的面容显得格外苍老,有些地方的黑漆已经脱落,木头露出暗黄的颜色。桌上搁放着一只鸟笼,锈迹斑驳的铁丝上裹着一层灰尘,笼子里面的四周固定有四五个陶制小器皿,用以盛放谷物和水。别看这些器皿很小,做工可精细着呢,每一个上面都有样式各异的细小花纹,制作的工序必定是一道都没落下。从攀附在鸟笼上的,同样裹着灰尘的缕缕蜘蛛丝中可以看出,这只笼子被遗弃了很久,也不知是在何时才被考古学者发现的。
这张八仙桌的旁边,陈列的是一些陶瓷制品和小件根雕。在这些工艺品中,还随意摆放着几株像铜钱草这样的绿色植物。于是在柔和的灯光下,植物的苍翠、瓷器的“冰清玉润”和根雕的质朴自然便相得益彰,一份通透的古韵之美也就油然而生。
在陈列出的众多器皿中,有一样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它们有碗状的和钵状的,有的外边是银色,有的外边是铜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里边有像墨汁一样的经脉,呈放射状的样子从器皿底部向四周发散开来。我实在是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便请教了这次展品的收藏人——张光辉老师。
暗藏银丝的披肩式卷发,外加一副黑框眼镜,举止间透露着对古家具艺术的深刻研究和赤诚之心。这就是张光辉。我直入正题:“请问这个是用来干什么的?”在他的解说中,我了解到这个原来是用于饮茶的一种器物,叫作“兔毫盏”。这是一种特殊的黑釉瓷器,主要产自于福建省一代,里面的黑色经脉是在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因为形同兔毛而得名“兔毫盏”。泡茶时,茶水与这些纹路便会交相辉映,十分有趣。
在流传下来的所有用于喝茶的器皿中,我只见过像盖碗、闻香杯、紫砂壶等这样一些较为常见的,对于这种我是从来不曾见过。我继续追问“它是直接用来泡茶的吗?有盖子吗?”他告诉我,这个是可以直接泡茶的,不需要什么特殊的方法。这种器皿,有的有盖子有的没有盖子,而这次的展览只是陈列了一部分。最后他微笑着说:“多了解一下也是可以的。”我一边点头表示回应,一边对古人的智慧肃然起敬。
继续前行,转角处的墙壁上挂有一副镂空雕花木板,从它的结构来看,这应该是一扇窗。尽管时过境迁,但是动物身上的皮毛、花卉表面的纹路以及人物的神态风韵在这扇窗上都还依稀可见。再往里走,便看见两扇将近三米高的木门呈对应之态直立于地面。两扇木门上均绘有门神,它们手持佩刀、龇牙咧嘴、面容怪异,古时候的人们认为这样可以辟邪除灾,将不祥的事物挡在门外,这是他们对美好愿望的一种寄托吧。走进细看,木门是由几块宽窄相似的木板镶嵌而成的,历经多年日晒雨淋后,镶嵌处已经裂缝纵横。门上不见门扣,只见龟裂的表面还有许多细小的坑凹,这些都是岁月所留下的印记。
我抬头向里望去,发现墙壁上还挂有许多幅绘有童子、佛祖、菩萨等这些吉祥人物的挂画,我想这大概就是明清时期的年画了。画面的颜色都以朱红、鹅黄、黛蓝为主,而画面的背景和人物的着装几乎是左右对称。画中线条的走势如行云流水般舒畅,每一个人物都被勾勒的活灵活现。虽然这些挂画都已经皱痕满布,但它们的美感未受到丝毫影响,反而因此增添了几分古色古香。
我的每一个步子都迈的很轻很慢,可能是由于看到历史底蕴厚重的古家具时而心怀敬畏吧!来到一张黑漆条桌前,我的目光落在了桌上的一把铁壶上。铁壶的提手较长,壶嘴较短,每一个弧形的弯度都恰到好处,多一分或少一分都不及原来的和谐。并不光滑的壶身雕刻着几簇互相交错松柏枝丫,这不是沉雕而是浮雕。试想将这样的一把陈旧的铁壶置于微微炉火之上,细听盛放在里面的水从悄无声息到“滋滋”作响,欣赏缕缕雾气逐渐从壶嘴氤氲而出,这该是多么有趣啊!
继续前行,我惊奇的发现了一个别有洞天的世界!里面的陈列室被分隔成小间,每一间里的器具都按照明清时代的布局摆放。不同的“中堂”里摆放着样式各异的太师椅、扶手椅、八仙桌、瓷器、屏、字画。“祠堂”里的木案上摆着佛龛、牌位、香炉、果盘等用以供奉的器具。这些器物的布局也都是严格遵循左右对称的。
桌椅比例匀称,全部都是由黑漆染成后再用朱红和鎏金做点缀。每一把木椅的靠背、扶手、四脚都有立体感极强的浮雕和镂空雕,祥云、双龙、猛虎、如意纹、花草虫鱼等雕刻图案无不体现了人们对健康长寿、富贵吉祥的追求。与注重刻画雍容华贵的桌椅相比,桌上的屏则更多的记录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宗教信仰。每一扇屏都展现了一个故事情节,题材大都是风俗民情和神话传说。在制作这类古家具的所有材料中是没有金属的,所有衔接处用的都是锲子和竹钉,历经百年之后依旧严密结实。我环顾四周,这里的器具浑身都散发着浑厚庄重和威严肃穆的气息,似乎正好和那个时代里不容侵犯的权贵等级、宗教礼仪相呼应。
绕了一圈后,我从明清时代的梦中醒来。久久地站立在由起点转化而成的终点上,我陷入了沉思。古人的智慧真的是无穷无尽,他们敬畏大自然,更懂得如何使用大自然给予的每一分馈赠,一草一木一泥沙,在他们的手中都会幻化成一件别具一格艺术品。
无论是形式构造,还是做工技术、观赏价值,明清古家具无疑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从每一个细节的处理上都可以看到工匠们一丝不苟的态度,在横竖笔直的框架之中,也有曲线流动的柔和之美,在复杂繁琐的图案之中,也有“留白”交替的分寸感,这就像中国的武术一样,讲究刚柔并进,在化简为繁的同时又达到化繁为简。明清时代的家具结构严谨、坚实稳固,毋庸置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品,但它又因为生得一副精致典雅的皮囊,而被视作具有深厚文化艺术底蕴的工艺品,成为了一颗被捧在手心的璀璨明珠,装扮着人们那枯燥乏味的生活。工匠们在创作这些作品时,像慈母一样将“鱼”和“熊掌”都毫无保留的赐予了自己的孩子,这怎么能不让那些身处都市的现代家具心生嫉妒呢?
一件件看似冰冷的家具,不知道还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啊。从这些铁青着脸的器物中,我听到了历史巨轮在转动所中发出的低沉而厚重的隆隆声响,似乎在为这些历经了百年的苍颜正在日益消逝而声声叹息。我寻着声声叹息而去,似乎还梦见了明清时代的风雨历程和盛衰荣辱。
编辑:胡武辉 / 审核:胡武辉 / 发布:胡武辉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