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从名雅经纬大饭店十字路口往东经口腔医院、人防办、秦庄市场、妇幼保健院一直到供销社宾馆,是一条五、六百米长,东西走向的小街—秦庄路。这是我的故乡济宁的一条老街。从牙牙学语到我考上大学去成都求学,我们家就在这里生活,这里有我熟悉的乡音更有我难忘的记忆。
老街坊于姐的“于姐白吉馍”小店在秦庄路的东头,正对着妇幼保健院。“于姐白吉馍”材质好、用料讲究、做工地道,好吃的不得了。在秦庄路一带,“于姐白吉馍”是挺有名气的。于姐是秦庄的老住户,街坊四邻都亲切地称呼她于姐。从我记事有印象开始起,就知道“于姐白吉馍”了,算起来,这么多年,我们家没少吃“于姐白吉馍”。
于姐做白吉馍用料是非常讲究的,猪肉选用的是大猪的里脊肉。每天下午,于姐把洗好切成大块的里脊肉放到特别调制的香料里入味。到了晚上,铁锅中下肉烧开,打去浮沫后捞出来放进砂锅再加入料包、盐、糖小火慢慢炖一夜。清晨,带给您的回味无穷满口醇香的猪肉就炖好了。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或是累了倦了的时候,想起故乡的小吃,想起“于姐白吉馍”。今夜,成都又是濛濛细雨,不知道,是否能在梦中,再次品尝那两面表皮焦香酥脆,馍瓤绵软可口外脆里嫩的腊汁肉白吉馍?回味那久违的记忆…
从“于姐白吉馍”小店西行七八十米就到秦庄市场路口了,在秦庄市场路口南沿街商业楼的一楼,有一家小小的老东门糝汤店,我们家是秦庄路这家小店的老主顾了。去过这家糁汤店的人都知道,这是家夫妻店,他们家的糁汤用的新鲜上好的猪后臀肉熬制的,每天卖完即止。
喜欢品尝这家的猪糝、烫面角还有个特别的“小秘密”,这家店做的胡萝卜丝小菜和酱疙瘩头丝小菜,口感味道挺好。为了让客人喝糝汤吃烫面角时,调调口味,夫妻俩专门从济宁玉堂酱园买来酱胡萝卜和酱疙瘩头。在头天晚上,老板娘将切好的干红的辣椒细丝快速爆炒至辣味飘逸,再放入又细又长又薄的胡萝卜丝翻炒,几分钟后一锅口感味道独特的爆炒至辣味胡萝卜丝小菜就出锅了。出锅后的小菜放入一个脸盆大小的不锈钢盆内,再倒入些许香漂四溢的芝麻香油,放在小店内的餐桌上,安静等待第二天来店就餐客人的品尝。当然,炒又细又长又薄酱疙瘩头丝的做法与炒胡萝卜丝的做法是完全一样的。
来小店吃饭的客人们,在等候猪糝、烫面角上桌的片刻,取专用筷子各夹一点爆炒酱胡萝卜红辣椒丝和爆炒酱疙瘩头红辣椒丝放进小汤碟,那香气扑鼻、色泽鲜亮、呈黄白色、味道鲜美的糁汤就给客人们端上来了,喝一口鲜美的糁汤,咬一点爆炒酱胡萝卜红辣椒丝,再吃一个皮薄肉多的烫面角,那美好的一天就开始了。在成都求学的日子,一想起我们家附近,绣人的烫面角、糝汤和色、香、味俱全的爆炒辣味小菜,就想起爸爸的话:有时,想换换口味,就去买“于姐白吉馍”或者“谢家馅饼”,等几天等再去这家小店时,两口子一看到我,就喜盈盈连忙打招呼,二哥,最近怎么没有看见您啊?现在,远在他乡的我一想起这家小店,就仿佛看到夫妻俩和我爸笑意融融的情景。啊!那浓浓的暖暖的人情味总让爸爸难以忘怀……
站在老东门糝汤店向北看,十几米外的路西就是“谢家馅饼”小吃店,经营这家小吃店也是夫妻二人。提到“谢家馅饼”,济宁人都知道。“谢家馅饼”不但外观色泽金色诱人,口感更是外焦里嫩特别爽口,吃起来那叫一个过瘾。
“谢家馅饼”非常注重选用新鲜的食材,猪肉是选择选择肥瘦相间的上好五花肉,洗净后切成肉丝,再放入大葱段、姜丝,慢慢剁碎,这样,鲜味会融入肉里。剁好的肉馅,放入酱油、盐、香油、花椒油调制入味,在调制过程中,逐渐加入一些高汤,搅拌均匀。这样,调制后的肉馅不仅鲜嫩多汁粘粘的,而且肉馅的香味和调料的味道都融合在一起,肉馅更加香味袭人。
夫妻俩分工协作,憨厚朴实的中年男子将面揉成长方形,再将调制好的肉馅加到里面,然后将加好馅的面团擀成饼状,放入油锅;老板娘用不锈钢长条夹子不时翻转,等到馅饼两面炸到略有金黄色时,快速往馅饼内灌入已经打好鸡蛋,继续炸,一直到馅饼炸到色泽金黄。吃到嘴里先焦后香、外酥里嫩、让人回味无穷喷香的“谢家馅饼”就出锅了。盛出来放在案板上,老板娘会轻轻的问一声:还用切开吗?
早餐吃“谢家馅饼”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每天早晨都要得排很长的队才能买到,所以,我们家早餐吃“谢家馅饼”这个任务,完全交给了我爸,妈妈和我都充分相信他完成任务的能力。时光荏苒,现在,我在成都学习生活,每当夜深人寐时总想起北方的那座小城—我的故乡,仿佛依稀又看到,清晨,温暖的阳光下,老爸手提早点回到家里:扬扬,馅饼趁热吃,凉了就不香了…
“谢家馅饼”对面的人行道边,从我记事起,就有一个水果摊。老爸说:依靠这个小水果摊生活的是老付,他家在附近农村。
每天五、六点钟骑着脚踏车去水果批发市场上货,回来天刚蒙蒙亮,老付就把一箱箱水果整齐地摆放在摊上。老付的秤,那绝对是良心秤,不差一两!因为实在,老付拥有很多回头客,时间一长,老付在这一带就落地生根了,仔细算来在秦庄卖水果已近二十年。
有时候在固定摊位叫卖,有时候到处跑着卖。什么季节有什么水果,老付就去水果批发市场进什么水果,所以,“老付水果摊”的水果,总让人放心。老妈说:老付时常介绍怎样挑选好水果,买红富士苹果,要选外表为条状红的,最好,红里面还有一些黄色,这样的红富士苹果脆性、汁水多、很香甜。
葡萄呢?要挑整串饱满的,一粒粒长得密密的那种,先闻一下香味,果香浓的才买。如果冬天挑葡萄,千万要买新鲜的。不要看果粒,要看梗,新鲜的葡萄,梗硬挺,鲜艳的绿色。当颜色变深褐色,软啪啪的,就是摘下来比较久的了,这样的葡萄虽然可能果粒看上去也比较挺实,可是其实都是低温保存的结果,并不是真的新鲜。
夜里收摊,也许是一天之中,老付最开心的时刻,因为可以盘点一天的收获。好的时候可能有两三百元的收入,遇到刮风下雨的,可能就几十块。有时候,运气不好,还要被城管追着满街跑。老付说,现在城市里,不让摆地摊了,但是为了生存,没办法啊。“累,当然累啊,不过习惯了就好了。一家人总要生活,还要存一点钱,给孩子上学不是吗”?老妈说,每听到老付朴实的告白,总觉着有些心酸。是啊!生活不容易,像老付一样,天下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依靠自食其力、勤奋勤俭,吃苦耐劳,为了一家人生活,每天风吹日晒,在辛辛苦苦的忙碌。
从老东门糝汤店向南望,十几米外的路旁,一辆三轮车停着,放着一块写着“修理自行车”的牌子,边上停着一辆三轮车,一对五十多岁的夫妇,座在小马扎子上,静静看着川流不息的街道,等候着需要修车的人。他们是土生土长的老秦庄人,老街坊们称呼男的为“老胡”、女的为“老胡嫂”。
在我们家,像买早点、修理自行车这样的事,都交给我爸。妈妈说:这么重要工作的工作交给别人不放心,每听到妈妈的话,老爸只是笑笑。而在我印象中,从学会骑自行车一直到高中骑电动自行车,只有一次和“老胡”夫妇正面打交道。
那是在我上初三的下午,从家里出来,刚过“老胡”的修车摊点,自行车就骑不动了,没有办法,只好自己推着自行车走到“老胡”的摊前。“老胡”夫妇说,别着急,说完,拿过一张马扎让我坐下,卸下了气门芯看了看,吹了吹,说:气门芯没问题。说着时,“老胡”在地上放了一块硬纸板,然后把车子倒过来支在地上,两轮朝天,车座正好压在纸板上。他将自行车内胎拆下来,放在水里检查,原来是车内胎被扎破了。“老胡”对扎破的地方进行打磨,涂抹上胶水,打上补丁,迅速将自行车胎安装好、充满气。“老胡嫂”笑着说:修好了,骑着走吧,别耽误上学。下午放学时,已是黄昏时候,经过“老胡”的修车摊点,看到“老胡”夫妇正坐在小板凳上,给人修车。几辆待修的车子横七竖八地停放在他的四周,夫妇俩个边修车子边和顾客聊天。
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幼年时代,到懵懵懂懂的青葱少年,一直到我去成都求学,十六年,秦庄路每天走过,路边,永远有苍劲挺拨的梧桐无言相伴。秦庄路上“梧桐”,象季节的交递变换,从春来的枝繁叶茂到深秋的黄叶飘落,可又有多少人会真正在意它呢?就象故乡的老街坊,秦庄路上那些为了生活辛勤努力的故乡人,人生是不是亦然。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