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海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古街静好
文:张露 图:张露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6-11-24 3169

  没事儿的时候出来走走,一个人也好,几个人也罢,行走间紧绷的身体会得到片刻的放松,浮躁的心也会归于宁静。这个过程,不仅仅是用来看风景的,更重要的是去体会由风景所产生的心境。如晓松老师所说:“读万卷书,才看得清皓月繁星;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

6.jpg

  周末终于得空出来走一走,信步就来到了文殊坊。文殊坊位于成都青羊区,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文殊坊由成都会馆和成都庙街两部分构成,以禅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主题,体现了老成都的人文历史精髓。

  进入成都会馆的大门,便看到一棵大树,三个人都不一定能够合抱,或许在几百年前它就已经站立在这儿了。繁茂的枝丫盖过了半边街,一些树枝已经伸入了旁边的木窗,窗里亮着一盏黄晕的灯,不知此刻的窗里人是否在欣赏这窗外景呢。

  成都庙街的商店基本上是卖传统工艺品的,有玉器、木雕、陶瓷、古玩、汉服、蜀绣等,可谓珍奇荟萃。

QQ图片20161124131400.jpg

  街上还有许多茶馆。四川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从古至今,茶都是咱四川人必不可少的饮品。家里来客,以茶相待。闲来无事的时候,也泡一壶清茶,看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沉浮,和朋友邻居唠嗑,或是吟诗作画,或是赏花赏月,感悟人生真谛。这里的茶馆,大都是小四合院,环境清静雅致,透过一扇门,一扇窗皆可以看到一卷诗情画意。前来品茶赏景的人络绎不绝。

  在众多工艺品中,我独爱蜀绣。跨过一方木阶,我走进了一家蜀绣陈列室。最初了解蜀绣是在一次电视节目中,据说这门传统手艺乃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讲究一气呵成,一针一线都需要刺绣者的万分专注。在陈列的作品里,有花卉、动物、佛像,题材很广,细看这些蜀绣,针脚整齐,丝线紧密柔和,给人一种圆润的感觉。蜀绣大都以软缎、彩丝为原材料,不同于一般的画作,它以针代笔,以线代墨,构图轮廓流畅潇洒,如行云流水,色调也很柔和。这里的每一幅绣品都镶嵌在雕花古木里,有一种透明的质感,精致而典雅。

5.jpg

  文殊坊这条街的路面全都是由石板铺成的,有的石板上还雕刻了一些祥云。建筑也都是镂空式木雕结构,红漆、青瓦,还印有民族风图案。继续前行,可见一扇大木门,时过境迁,木门已经伤痕累累,多想上前去叩响那只铜环,听一听那沉闷的声音。每一座建筑都有太多的故事,它们记录着逝水年华,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读懂了建筑,或许也就读懂了这座城市吧。

  很久没有踏上这样的石板路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原有的泥路、石板路、石阶梯、木板桥都被水泥路取而代之。当然,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每张石板的纹路上,我似乎看到了当年工匠们脸上的那份专注执着的神情,听到了雕刻器具和石头碰撞而发出的清脆声响。

  以前我们家老屋的庭院也是用一块一块的石板铺成的,每当丰收季节,会在上面晾晒谷物。而一场春雨过后,上一个秋天洒落在石板缝的粮食,便会冒出芽儿来,星星点点的嫩绿色成了庭院最有趣点缀。小时候,我总喜欢在太阳落山的时候,坐在还残留着余温的石板上,望向远方的山,脑海中幻想着山那边的风景。

  从儿时的思绪中回过神来,我进入一座寺庙。再往里走,殿堂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在金黄色的银杏叶的陪衬下,这些雕梁画栋更加庄严肃穆。庙的后院有翠竹环绕,文竹的绿与屋墙的白相映成趣,一种“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感觉油然而生。这里万籁俱静,我的脚步便更慢了。青瓦上,苔藓苍绿,有凋落的枫叶,还几株草寂静的生长着,似乎和纷杂的外界脱离了关系,只有飞累了的小鸟偶尔在它们身边停留,打几个转,又很快的飞走了,怕是不想惊醒它们的一世好梦吧。

1.jpg

  出了院门,街头坐着一位正在拉二胡老人。我是一个不懂音律的人,但我看得出他已经陶醉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了。不远处,还有一对弹吉他的老外,地上的帽子里由许多纸币、硬币,看来是街头音乐人。漫步于古街,能欣赏到不同风格的音乐,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在这里,随处可见买糖油果子的小商贩。糖油果子,是这条街有名的小吃,也属于成都的特色小吃之一。裹着一层焦糖的糯米团在油锅里翻滚几下后,再撒上白芝麻,串在竹签上,十分诱人。咬下一口,外脆里软,焦糖的微苦和芝麻的醇香在糯米中相互融合,瞬间便抓住你的味蕾。这简单的工序,体现的是成都人的智慧和精湛的手艺。

  掌灯时分,该是转身回去的时候了。期待下一次的风景,愿岁月静好。

8.jpg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