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创客”是“双创”时代耳熟能详的热词,而将“MAKER”翻译成“创客”的中国第一人,是一位80后成电人——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本科2010届校友张浩。
张浩虽然年轻,却是“创客圈”里公认的代表人物,是国内最早一批接触和传播创客文化的人。就读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他,大三时已开始研究机器人,曾是2009年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季军队伍的主力成员。本科毕业后,他就职于果壳网,担任“DIY”版块的编辑。随着工作的积累,内心中对机器人领域的强烈热爱驱使他在本科毕业4年后,创立了蓝胖子机器人公司(Dorabot),并获得几百万美金的风险投资。
梦想来自包含一万个程序的哆啦A梦
1987年出生的张浩,和那个时期的很多孩子一样,从小就迷上了集各种功能于一身的温暖的多啦A梦“蓝胖子”。长大后,他看了很多关于机器人的电影、书籍,内心中始终怀有一个关于机器人的梦想。从大学开始,张浩就喜欢自己捣鼓一些“小玩意”,大三开始专注于研究机器人,2009年他所在的电子科大机器人队获得“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季军。2010年大学毕业,张浩去了刚创立的果壳网,成为“DIY”版块的编辑。“可是,说好的机器人呢?”张浩常常想起童年时代关于“哆啦A梦”的期待和憧憬。“既然我那么想拥有一个机器人,为什么不做一个?”这一次,“哆啦A梦”的口袋中掏出的不是神奇的物品,而是一个绚丽的梦想。
2014年,张浩创建蓝胖子机器人公司——Dorabot(“Dora”发音为“哆啦”)。对张浩来说,他想实现的念头就是“做出来一个哆啦A梦那样的机器人”。他说,“哆啦A梦”代表着一种未来的可能性。在张浩的设想中,“哆啦A梦”最让他困扰的是如何把可以掏出各种神奇工具的“肚兜”去掉,它是个全功能服务机器人,是人类的好朋友,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你下班回到家对他说明天要打高尔夫,他就把所有装备帮你准备好。”张浩解释,这样的一个机器人,核心部分包括运动底座、视觉识别系统、六轴以上的机械臂(以实现各种动作)、软件程序(机器人的大脑)等。
张浩说,其实现在市面上有许多机器人,会下棋的,会打球的,但只能执行某一项任务,因为它们只安装了一个程序。而对于张浩要做的全功能服务机器人来说,它需要能够做非常多的事情,那就意味着可能需要一万个程序。“目前来说,相应的技术还没有发展到这个程度,再过三十年,肯定会出现,但我等不及了,我要自己做。”张浩说。
他,译出了“Maker”真谛
“如果要找一个人代表创客,应该就是张浩。”有不少“创客”这样说到。“创客圈”里一直流传着张浩的“传说”——他是中国最早一批接触和传播“创客文化”的人,也是将“Maker”翻译成“创客”的第一人,是国内“创客”的代表人物;他以兴趣为导向做事,不以赚钱为目的,从来不对自己设限,也不对技术设限,是圈中很多“创客”口中“最纯粹”的创客。
张浩认为,“创客”从来都不是一个职业。“创客”这个群体一直都存在,只是之前一直没有被贴上这一标签,因此他也不知道自己是何时成为一名“创客”的。加入果壳网工作后,他同时也在业余时间做一些自己的DIY设计。2011年,国内北京、上海、深圳几个城市的二十几个“创客”慢慢认识了,他们通过邮件组进行联络。当时大家都觉得有必要为“Maker”起个中文名字,张浩提议叫“创客”。这个名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于是就在圈子里流传开来。
“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的人做过弹弓,只要你做的弹弓是出自于你‘想要做一个弹弓’的意愿,这个弹弓是由你自己设计制作的,那你就是创客。”在张浩看来,这是对“创客”这个标签的“宽泛解释”。张浩认为,深圳的一个“创客”组织——“深圳DIY”里就有一群“典型”的创客。很多人平时上班,在业余时间便聚在一起搞创造。“对他们来说,当一名‘创客’就像唱卡拉OK一样,是一种消遣,‘创客空间’就是一个KTV。”张浩认为,分享和开放是创客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开放式创新会成为传统创新的补充。
从“创客”到创业
2012年底,张浩到深圳负责一个“创客”项目的后期生产,深圳完整的产业链和硬件制造能力把他吸引了过来,而深圳的“创客”圈子更是让张浩觉得“可以落脚”。2014年初,张浩和一位搭档合作,成立了蓝胖子机器人公司。
“之前考虑过用开源方式,让大家一起进来开发做‘哆啦A梦’机器人,但这种组织方式很松散,项目进展缓慢。到美国的机器人公司工作也是一个选择,但这些公司门槛高,通常要求求职者拥有知名高校博士学位的教育背景。对我来说,可能要花上好几年时间帮导师做些不相干的研究。”这些综合因素让张浩最终选择创业。这也是为什么在圈子里的“创客”看来,他应该算是最标准的“创客”——为了兴趣而做东西,不考虑短期盈利,除非遇到生存问题。
从开发原型到推出产品,背后的产业链条极其复杂,可谓创客的“长征”。对于那些走到了批量生产的“创客”来说,张浩是第一次创业,经历了挺多“未曾想要经历”的东西。“资金是首要问题,因为即使一个小产品才几块钱,但成百上千的需求量也要付出不菲的生产启动资金。”另一方面,采购、生产、质量把控、出货等一系列过程,复杂而枯燥,不少创业团队的产品外观设计、结构设计和加工制造分别外包给了不同的厂家,由于缺乏对供应链的整体考虑,吃亏的不少。
2015年,张浩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一场比赛。经过两轮筛选,有40家来自全球的团队参与最后角逐,国内还有一支参赛队伍来自浙江大学。而参加类似这样的比赛对于张浩而言不过是他“曲线救国”的策略。张浩坦言,全能机器人要实现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并不因此畏惧,反而充满激情,这是他对梦想始终如一的坚持。至于这期间如何维持自己的生活,“比如说参加比赛,拿个奖金,也有可能实现商业化。这或许是一种妥协吧。”对张浩来说,创业、赚钱也是为了自己的“哆啦A梦”。
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谈及自己在电子科大学习的感受和收获,张浩认为,在大学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极为重要。如何在大学中合理安排时间,如何面对生活上的困惑,这些问题在找到兴趣所在之后,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张浩在大学期间,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学校机器人队,每天要花上几个小时来设计、制作机器人,“精力专注了,自然而然地就不会再多想其他事情,比如打游戏。”张浩笑着说。
张浩希望母校能够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类似于机器人队这样的平台,以便于学生可以在大学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也就更能专注于自己所选择的方向。而在研究的过程中,浓厚的兴趣会“迫使”大家去主动学习知识,去掌握技能,最终才能有所成就。无疑,对于张浩而言,电子科大机器人校队就为他提供了这样一个创新创业的起点和平台。
此外,张浩还建议学弟学妹们要想清楚自己未来到底想要做什么。对于选择创业的同学而言,最重要的是确定自己是真的想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而不是仅仅一时头脑发热;对于选择读研的同学,则一定要追求更高的学术环境,追求更高的目标,“想清楚自己内心到底要什么,才能选好自己要走怎样的道路。”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一戈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