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海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我的苏州之行
文:李思扬 图:李思扬 来源:外国语学院 时间:2016-09-11 3420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晚年在回忆难忘的江南之行时,留下了“江南旧游凡几处,就中最忆吴江隈。六七年前狂烂漫,三千里外思徘徊”传诵千年的不朽诗词。“扬州驿里梦苏州”的姑苏城到底有着怎样的江南风情,让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香山居士久久不能忘怀呢,这也让我早早就有了游览苏州的愿望,只是机缘未到。前不久的暑假,因事去西交大苏州研究院,可以在苏州小住几天,遂了却了我对姑苏城多年的向往。

  从苏州北站一出站直接就转乘苏州地铁2号线,不多时,在石路站下来步行约5分钟,来到事先订好的酒店放下行李,简单洗潄休息之后,走出酒店,已是下午4点多了,时近中伏,阳光依然炙热,我们一行沿着留园路徐徐前行。

  留园路处于苏州的老城区,建筑多是粉墙黛瓦的徽派风格,楼屋高的也不过四层楼,街道古朴干净。前行数百米,一所外表屋顶翘脚,门楼看似不大有“吴下名园之冠” 赞誉的留园就映现在我们眼前。  

  一进大门,是一条狭窄的入口,里边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50多米的曲折过道,走在曲折的过道里,透过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湖光山色若隐若现,绕过门窗,眼前景色一览无余。园内精美宏丽的厅堂、安静闲适的书斋、绿意荫蔽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高高下下的凉台燠馆、迤逦相属的风亭月榭巧妙地呈现出诗情画意的境界。

  “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涵碧山房,前临荷池,盛夏时节,池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正是赏荷的绝佳之处,我们座在荷花台的长椅上细细观赏,盛开的荷花争奇斗艳,粉色的花朵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娇艳,淡雅的香气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吸引的游客纷纷驻足池边合影留念。

  五峰仙馆是历代留园园主,用于举行重大宴饮以及婚丧寿喜的活动的场所。素有“江南第一厅堂”之美誉的五峰仙馆,以前大厅内的梁柱均为楠木,所以,五峰仙馆又有楠木厅之称;又因南面小院中有湖石假山,具有庐山五老峰的写意神韵,于是就取“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的诗意,将大厅命名为五峰仙馆。

  在五峰仙馆大厅北侧一角,有一块圆形的直径达1.4米大理石座屏,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一块大理石石面左上方有一天然的“朦胧月”,细心品味后感觉有“雨后静观山”的意境。导游说:这块大理石和太湖石精品冠云峰以及冠云楼中的鱼化石是我们苏州的“留园三宝”。

  冠云峰,传说是北宋末年为宋徽宗采办“花石纲”时遗留在江南的一块太湖石名石,后来几经周折,到了留园。太湖石产于太湖,由于湖水荡涤,太湖石石质坚贞而色泽清白,这种坚贞和清白让在官场宦海中沉浮的士大夫文人从它的身上找到了精神寄托,尤其是太湖石阳刚的石质与阴柔的外形和谐于一体,正是中国传统文人所追求的“外圆内方”处世道的生动典型。所以,自古以来,文人们就爱石、友石、赏石,想要通过与石的情感交流来表现自己坚贞和高洁的品德。而留园中的太湖名石——冠云峰,高大奇伟,壁立当空,嵌空瘦挺,孤高磊落,具备了古人对太湖石“瘦、皱、漏、透、清、丑、顽、拙”的八字审美标准,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是历代文人墨客仰慕心仪的至爱,也成为人们游览留园必看之处。

  留园粉墙黛瓦的古朴,屋顶翘脚的雅致,隔窗深廊的神秘,高墙深院那柱子上对联的墨香,天井下那一株株翠竹、白梅、粉桃的个性,太湖石筑起的园林假山、睡莲池塘和弯弯小桥的精巧细腻,都美不胜收。留园的美,犹如一幅幅意境悠远的水墨画,令我对“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有真正深深的感触更让我对苏州有留连忘返之意。

  虎丘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游览虎丘后,曾挥毫写下“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赞誉,我早已心向往之。

  过石桥穿头山门就来到断梁殿,被誉为千年不倒的断梁殿是虎丘的二山门,始建于元代。查阅虎丘断梁殿背景资料,我了解到虎丘断梁殿的脊椽由左右两段接合而成,在脊椽下有一排斗拱相托,通过斗拱将中间所承受的力分散到四周,然后再靠两边的琶琶吊、四个角上的棋盘格来支撑四周,起到了顶力和吊力的作用,分担了屋顶对大梁的压力,它的建成主要是运用了力学中的杠杆原理。我在此逗留许久,一边细看,一边遐想,深为我们伟大祖先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所折服。

  从断梁殿前行不远就是憨憨泉。说起憨憨泉的由来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憨憨是梁代著名的高僧,他的眼睛患有目疾,也就是现在说的白内障,生活没有着落,虎丘山的方丈可怜他,收他做了一个挑水和尚。那时候,挑水的路很远也很累,有一次,憨憨挑水途中感到非常累,就坐在地上休息,谁知道不知不觉中,憨憨睡着了并做了一个梦。在梦中,憨憨梦见一位高僧对他说这里有一泉眼可通大海,醒后,憨憨就用挑水的扁担挖,挖了整整七七四十九天,终于一脉泉眼涌了出来,憨憨高兴极了,双手捧起清洌的泉水连喝数口,奇迹出现了,憨憨发现自己的眼睛可以看到远处的寺院。从此,这口可以给人带来好运的宝井就被称为“憨憨泉”。这动人的传说,也让我们情不自禁拿起憨憨泉边,穿着长长绳索的小木桶,打上一桶清凉的泉水。浅浅的品尝一口凉意十足还有一些微甜的憨憨泉水后,轻轻的用双手捧起泉水湿润双哞,洗去酷夏的炙热。

  从千人石再向前,就到了“别有洞天”和“虎丘剑池”,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云岩寺塔也已然在目。信步穿过剑池上方窄小的凌空石桥,经过雪浪亭,站在虎丘山巅,细细端详有千年历史的云岩寺塔。导游介绍:八角造型的云岩寺塔共七层,套筒式结构,塔内有两层塔壁,仿佛是一座小塔外面又套了一座大塔。其层间的连接以叠涩砌作的砖砌体连接上下和左右,虎丘塔历经千年斜而不倒,与套筒式结构设计是分不开的。听导游介绍云岩寺塔的建筑结构的情况后,我上网也搜索云岩寺塔的相关资料,发现从修建云岩寺塔之后,不仅中国古代建筑的大型高层佛塔多采用套筒式结构,而且时至今日,世界的许多高层建筑也多采用套筒结构,可见中国古代建筑匠师们的过人智慧和技艺在今天依然有深远的影响力。

  站在景色幽雅的虎丘山巅,追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更感光阴荏苒。抬头远望,纵横的高架桥上车流不息,苏州工业园区高楼鳞次栉比;而姑苏老城,依然是粉墙黛瓦。能不能在日益加速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面前,保护好传统的姑苏老城是对苏州人智慧的考验。我,一个游人,是否只能身倚轻风,静听流云飘逝呢?我想不会,因为姑苏老城属于全人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因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一诗而闻名。我们来到寒山寺外已经是中午时分,但是游人依然非常多,沿着长长的走廊,时而停下来,仔细阅读前人的醒世感言,时而跟随人流的队伍继续前行。不觉间,看到有一面黄色照墙耸立山门之前,朝西临河而立,上置脊檐,饰有游龙,气势非凡,上刻“寒山寺”三字。

  听导游介绍,寒山寺大雄宝殿内两个石刻和尚是寒山与拾得,为什么寒山寺殿内会供奉着寒山、拾得的石刻画像呢?相传在唐贞观年间,有两个年轻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从小就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长大后,寒山的父母为他与家住青山弯的一位姑娘订了亲。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一个偶然的机会,寒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里顿时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咸、涩,左右为难,怎么办呢?寒山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

   十天半月过去了,拾得没有看见过寒山,感到十分奇怪,因为这是从来没发生过的情况。一天,他来到寒山的家中,看见门上插有一封留给他的书信,拆开看,原来是寒山劝他及早与姑娘结婚成家,并衷心祝福他俩美满幸福。拾得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难受。思前想后,也决定离开姑娘,动身前往苏州寻觅寒山,皈依佛门。时值夏天,在前往苏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里,盛开着一片红艳艳的美丽绝顶的荷花,顿觉心旷神怡,一扫多日来心中的烦闷,就顺手采摘了一支带在身边,以图吉利。在苏州城外,他找到了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样鲜艳芬芳,光彩夺目。寒山见拾得到来,心里高兴极了,急忙用双手捧着盛有素斋的篦盒,迎接拾得,俩人会心地相视而笑。过去苏州民俗中婚嫁用的人物图画挂轴,以及江南许多地方春节时贴在大门上的门神,内容就是描述,拾得和寒山,两个人见面时,一个手捧竹篦盒,一个手持荷花,笑容可掬的情景。

  在我想来“寒山和拾得”传说,是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风雨也好,艳阳也好,只要在曲曲折折的行程中,只要用心静守心中的爱,平平淡淡走过一生也挺好。

  从游“留园”到观“虎丘”再到“寒山寺”,在苏州逗留的每一天,都感觉仿佛穿越在古老和现实之间。苏州不愧是当今中国理想化城市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姑苏老城保留着质朴,淳古,雅韵,幽致的传统文化底蕴,一方面,苏州工业园区现代化气息万千,令人刮目相看,而聪明智慧的苏州人民在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包容的氛围下,生活的有滋有味,我想,这正是苏州人文精神的最可贵之处,不知您是否也这样认为?


编辑:罗莎  / 审核:罗莎  / 发布:罗莎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