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海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三更有梦书当枕
文:李思扬 图:李思扬 来源:外国语学院 时间:2016-07-14 5459

  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的琦君女士特别喜爱“三更有梦书当枕,千里怀人月在峰”的古人名句,在夜阑人静,一枕梦回之时,琦君女士常以乡音低吟两句诗,心头的感受,似温馨又似怅惘。吟哦再三,渐渐又带着这份温馨怅惘入梦。我也非常偏爱“三更有梦书当枕,千里怀人月在峰”的古人名句,琦君女士“三更有梦,千里怀人”诗情画意的境界,我也神驰向往了许久,可是一念难求。 

  “诗圣”杜少陵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告诉我们后来人,书是文化、经验和知识的载体,读过的书不是一去不返的黄鹤,可以反复拜读,春华秋实,深刻印象留在记忆里,滋润着心田,让我们在阅读中受到感动、教育和启迪。我们知道,人的情感是在美学思想的熏陶中得到净化和升华的,多读好的文章是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而且,书读得多了,知道的事情就多,思路就会非常开阔,你驾驭文字的能力就强,想要表达的心声就能通过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

  我也知道“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好书”已超脱出它本身的价值,如同一个睿智的长者、推心置腹的好友。与你面相对坐,娓娓而谈,睛动睫转之间,你会恍然有“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体会。在潜心读书与“好书”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其实也是在读人生,读许许多多人的人生。通过阅读,我们能够与先贤们博古烁今,能够与文人骚客们煮酒论歌,无拘无束地畅游古今中外名人大家思想脉络的发展轨迹。

  “书声读落三更月,笔阵扫开万里云”。是啊,读书其实就是读人生,读书就是要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灵空间的博大,在不经意间,从美丽的方块字中感悟到作者深蕴的情感。在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中,从漫长历史的长河中,感触到时代的脉搏,纵观广阔的现实生活,走出自我的狭小。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有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说人只要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自然横溢,会从内向外散发一种书卷气。这样的气质,表现在外面,是庄重优雅,言谈举止不同流俗;表现在内心,则淡定自然,宁静深远,如一谭湖水,一轮明月。我深以为然。你想,当我们在读书与思考中,流连在每一条真理、每一个美好思想、每一幅富有震撼力的历史场景之中时,那不正是正是将“小我”提升到更高层次的理想与信念之时。所以,读书对人的影响不只在于增长知识,也不只在于“立言”,还在于使人学会高尚,领略境界的高远和胸襟的开阔。

  “陋室常余书卷在,清心自有墨香来。”我特别喜爱沈从文先生、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总喜欢在闲暇的光阴,捧一本沈先生或者汪先生的书,斜躺在床上,沉迷在书里,与书里的故事浅唱低吟,安安静静地品味书中的滋味,享受恬淡、自足与安祥。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品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情趣。在《夏天的昆虫》中,汪曾祺先生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刀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他说:“叫蛐子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味极似虾。”每读到此处,总是为先生的童心趣事所感染。

  汪曾祺先生在回忆北京京剧团“五大头牌”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一文《马、谭、张、裘、赵》 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京剧大师马连良还有个毛病,爱在台上,跟同台演员小声的聊天。有一次和李多奎聊起来:二哥,今儿中午吃了什么?包饺子?什么馅的?害得李多奎到该张嘴时忘了词。汪曾祺先生用朴实的文字为读者形象地再现了京剧大师马连良在台上演戏,既在戏里,又在戏外,极端松弛潇洒风范,每每读到这个地方,总是让我感觉人生几何啊。

  汪曾祺先生的老师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沈从文先生。汪曾祺先生在晚年回忆老师的文章《我的老师沈从文》中说:“沈先生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 他以“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评价自己一生尊敬的老师,将自己对沈先生的怀念从从容容地挥洒于笔尖,那文字朴素,字里行间流淌的可都是真情。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边城》我在过去几年反复阅读多次,在我看来《边城》的文字是鲜活的、清新纯朴、弥漫着边地山村浓郁气息的,在炎热夏日阅读,有清心凉体益处,能足以舒缓人内心的热虑焦燥。“ 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常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躲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沈从文先生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真爱情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同时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特有的风土人情,将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习错综有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那清澈见底的河流,凭水依山的小城,河街上的吊脚楼,攀引缆索的渡船,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和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自然清新展现在读者眼前。

  用沈从文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生在、长在湘西,玲珑剔透的山水孕育了他的才情,人性甜美的凤凰小城赋予他柔顺多情的个性。他对故乡充满了浓烈而炽热的爱,《边城》就是他炽热爱的结晶,而《边城》也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当为自己庆幸……”这是沈从文先生给亲密爱人张兆和在信中爱的自白。在这篇情书中,他通篇没有提及过一个“爱”字,但文字质朴,优美如画,令人读后自觉有满满的真情扑面而来。张兆和女士晚年对她们两个人之间的婚姻下了个结语:“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过去不知道的,如今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如今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我心亦然。从不刻意读书,但总在蓦然回首中,得来灯火阑珊处的书外之意。时光如水,静静流逝,了无痕迹,而点点滴滴的知识却通过日夜的细读,滋养着我渐渐长大的情怀。

  成都的六月,枝繁叶茂,苍翠欲滴有绵绵细雨。但今晚,窗外星光满天,月光似水,有凉爽的轻风吹来,拧亮床头灯,取一个舒适的姿势,躺下,再一次拿起《边城》,深深的展读,让无边的思绪,带一点书香墨韵,漫游在湘西浓郁人文乡情的怀抱里,不知不觉间已恍然入眠,在梦乡里,我仿佛飘逸于星空中,俯瞰无埌的大地,远远望去“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是琦君女士所说三更有梦书当枕的意境吗?我是在湘西浓郁人文乡情的怀抱里吗……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