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在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杨绛安然去世了,享年105岁。
我中学时就听着杨绛的故事,并偷偷地翻阅过《我们仨》。我对这样一个奇女子产生了好奇和向往,想做一个像她一样的人。
慢慢地,我长大了,了解得也更多,这种向往就变得丰满起来,又生出敬佩、欣羡的情绪,希望我有一天可以以一个后辈的身份请教她。
她是我心中最为敬佩的人之一。我很希望她活得久一点,再久一点。然而现在,知道她去世的消息,我也只能感叹,我还没看到过她,没和她说过话,她怎么能走?但不遗憾是不可能的。
在她的女儿、丈夫相继去世之后,已经高龄的杨绛就承载了三个人的幸福独自活在人间,她整理了钱钟书的遗稿,写了自己的文集。
在《我们仨》里,她写尽了她对丈夫、对女儿的绵长的思念。很多人仅仅是从字里行间读出她的思念,却无法体会到她内心因为思念而生的痛苦。
她曾用“回家”来比喻辞别人间。或许,走了也是一种幸福吧,因为这可能对她意味着在另外一个世界的团聚,续写“我们仨”的甜蜜。
从1911年到2016年,这是一段跨越一个世纪的生命。她的生命如此璀璨,但却又是如此低调、如此平实。
说她璀璨,是因为她能果敢地放弃学业,陪钱钟书一起出国;她能坚决地拒绝诱惑,回归祖国;她能笔耕不辍,在文革期间翻译《堂吉诃德》;她能看透浮名,在耄耋之年写出《走在人生边上》,这样探讨纯真的人生价值。这个女子,让我们不得不钦佩。
说她平实,是因为她对待爱情、对待世界的态度。她与钱钟书的感情,不是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几十年的相濡以沫,是一条平淡而隽永的小溪。
他们的情谊美好而长久。学生时代弃学相随,文革时期菜园相会,晚年面对女儿与丈夫病重的两地奔波,一件件、一桩桩地积累起了一个女子的韧性与境界。
在钱钟书先生走后,杨绛说:“别人都说我内心沉稳和强大。其实,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打扫现场,其实是整理钱钟书先生的遗稿,即使此后她需要大量安眠药才能睡得着,即使钱钟书先生的遗稿杂乱无章,即使她不懂遗稿中的德文、意大利文,可她还是将这些已经发黄、变脆甚至字迹模糊的手稿整理了出来,使其在2011年出版。
打扫现场,这可能是她能坚持到现在的原因之一吧。她一直坚持着,带着三人的幸福活着。
她是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是世人眼中最后一位可以称之为“先生”的女子。可她其实只是个小女人,做了一个妻子、女儿、母亲该做的事,心愿了了以后,她走得很放心,很平静。
“悄悄地,你走了,正如你悄悄的来。你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编辑:罗莎 / 审核:罗莎 / 发布:罗莎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