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百鸟朝凤》和1984年《人生》这部电影一样,此可谓匠人之作。匠人者,精勤于业,诚朴于人,浸润雕琢,一以贯之!
——写在影评之前的话
昨天看完《百鸟朝凤》走到路上想起还有一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心爱的女孩离开了自己的那种痛,说不清,道不明。我来自农村,每每遇到村上红白喜事就会有唢呐伴奏,欢喜的就会连吃饭也会忘掉。和一个朋友走在路上,就这样默默的走着,他看我沉默,几次欲言又止。为了打破这份平静造成的尴尬,我就开口问他看完此部电影作品的感受,他说很自然的嘛,走到现在是他们不适应了社会的发展的。我问他你有没有听到过唢呐,他说没有,他说我是城里人,不知道其他的城里人会不会也是这种感觉,。
唢呐起源于波斯,公元三世纪传入到中国,按理来说并非本土文化,然而却被祖先们加以本土化改编,赋予其红白喜事迎亲送亡,附带着强烈的感情因素,便自然而然的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现代电影起源于法国,1896年被西洋人以盈利为目的传到中国,称之为“影戏”。直至后来融入大量中国元素和情结,使之成为国人一种精神寄托,这是背景。
《百鸟朝凤》之篇即是吴(天明)老绝唱,那么他仅仅是在追求唢呐技艺走向萎靡的这个过程,是否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呢?和朋友交流,他们都说此部电影是好,感人,手法细腻,细节到位。说实话《百鸟朝凤》题材在很多人看来他并非是佳作,那么好在哪里,感人在哪里,他所表达的深层次的含义又是什么?很多人说不上来,我自己也陷入深深思考。
若想知吴老初衷,须先了解其为人。吴老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之一,其见证着抗战胜利之后国产电影发展的现状。从其买鞋看电影看出其对电影的喜爱,自学后是培训班,再后来是专业培训到西影厂长,他做厂长期间曾经为了拒绝一个当时有名的导演找他做私活而下跪过,他顶着巨大压力成为中国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比如陈凯歌,张艺谋、黄建新、顾长卫、周晓文、何平等的伯乐,更是他们成功的推手,然而他们的作品却不敢在吴老面前提起,吴老一生作品不多,然而每次作品均会在国际上取得非凡成就,其对题材的选择之认真,其对艺术的负责和责任感可见一斑。他创造了一代人的辉煌,是一个率真正直的人(陈凯歌悼语),他的为人和电影应该载入中国电影史。这么正直率真之人,难道仅仅是想表达一门技艺的衰落过程么?我的答案是no!
我无意剧透,就具体的细节做一个分析:
1、 人物描述
吴老将自己的态度和人格化为两个人:吴老本身在第四代导演里面也算得上是佼佼者,德艺双磬,他就是焦三爷;而对艺术的无限尊敬和敬畏让他化身为学徒游天鸣,而(游)天鸣和(吴)天明同音,游天鸣其意为有一天一鸣惊人,意为期待唢呐技艺以及之类的代表中国艺术的作品可以光复。蓝玉和天鸣爸是另外两类艺人:蓝玉天赋高却不能坚持,象征着新生活力一身红衫从头到尾都未有变化过,最后在文艺保护和经济生存的夹缝中找到了自己的地位;天鸣爸有心却没有天赋,只有寄希望于他的儿子,此类人钟爱传统文化,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当下很多无法走进传统文化传承的围墙内的爱好者,在看到传统文化没落的时候,就是变卖家产,赤膊上阵也要为传统文化的流传贡献一份力量的一类人,但是他们意识局限,技艺不精,无法传承匠人技艺。在吴老看来,电影是“用良知来书写自己的理想”,这可以从他的为人处事(顶起第五代导演的半壁江山)和敢于担当做事(黄建新《黑炮事件》挨批事件)的风格来评判,拍电影的人,可能卑微贫寒,但他用自己的电影,讲述的是生活,评判的是人性,记录的是历史,他对影片艺术的执着源于他对电影事业的热爱,而这份他认为对人性和历史记述的“执着”如同电影中的唢呐技艺中唢呐匠人焦三爷对唢呐技艺那份美好的坚持和内在的“精髓”一样日渐式微。更多的无奈是在未曾屈服过的焦三爷的眼神里面表现出来,当他已经无力再吹完最后一支百鸟朝凤的曲子的时候,鼓儿摆起之后眼望着他的爱徒眼神里充满着期待和力不从心的无奈。这是匠人的一种责任和执着。
2、西洋文化取得发展的因素
剧情中这么一段描述的特别好,当唢呐遇到交响乐,唢呐班人见识段(认不到大长管是什么)、歌曲老套(未创新)等存在的制约发展的因素一一显现,当焦三爷不甘心被打败,一心要坚持唢呐压制交响乐的时候,冲突就产生了。一直最后产生的冲突代表着中西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冲突,以交响乐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大有取而代之之势,而推动当西方文化元素大事扩张的帮手就包含以戴墨镜年轻孩为头的一伙人,游天鸣的母亲和群众,此类人的思维意识,文化学识确确实实存在我们身边,甚至在他们身上能够看到每一个人的影子。时代在变,而唢呐艺术的创新未跟上时代潮流,走向衰竭也在情理之中,吴老看得透这件事情存在的根本原因。这也对唢呐匠人的本钱—“坚持”与了最猛烈的冲击。
3、艺人的生存
吴老之于剧情、对唢呐技艺走向衰落因素的把控,之于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了解,就像是一个老中医遇到一个病人,一搭手就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看得真真切切,剧情描述的更贴切到位—就是对艺术的坚持成了他们活不下去的绊脚石。当生存和唢呐成为一种矛盾,让很多人无限纳闷,为何会走到这一步呢?就不能生存和唢呐(类的技能)共生存么?其实他的窘迫之处还在于没解决好唢呐技艺和生存的基本问题,使之发展成为一种窘态!此问题不解决,中国的传统技艺都有可能会紧跟唢呐技艺之后,最后落得个城墙老汉卖艺过活的辛酸。这是匠人的一种情怀和担忧。
4、未了的心愿
为他人红白喜事吹了一辈子的唢呐匠焦三爷,在最后还在卖牛凑钱,为的不是为自己看病,而是为了无双镇的唢呐,其对他心爱的唢呐艺术和尊敬付出了其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责任感和荣誉感使然,这也是当下无数艺人坚持到最后的一个缩影,现代的人根本无法理解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那代人们的想法,电影传入中国之后因为抗战,建国中断了于外界的交往,以谢晋为代表的第三代电影导演以后他们以现实主义形式对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第四代导演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发扬风格,却也经历着有现实主义到中西文化融合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见证者第五代导演的艰难的探索,却也抛弃了很多民族该有的谦逊和对真善美的崇拜。所以当吴天明导演的《人生》在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颁奖典礼上,突遇倾盆大雨之时,四川大学师生讲自己身上所戴雨帽全部送给电影人,且在雨中迟迟不肯离场知道电影节颁奖结束,这是当时的人们对电影人的肯定,甚至喊出《人生》万岁,电影万岁、吴天明万岁的口号,至今不会再有的情怀和希望,那个时代的人是有信仰的!当焦三爷在肺癌扩散的最后希望自己在走的时候让他的徒弟给他按照一般的礼节吹四台,而为其吹百鸟朝凤却丁点也不为过。直到最后剩下一人一狗一坟,其凄凉和心酸不可名状。最后焦三爷看到弟子为其吹百鸟朝凤嘴角上扬,而最后却转身离去,孤独的背景,带着对技能日渐式微的忧愁渐走渐远,给人以无限的哀怨和担忧。
5、有限的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象征至高的无尚荣誉,代表着大公无私、德高望重,德艺双馨,有功于世人的一类人才可以享受,与金钱无关,这也是匠人精神的一种理念,现在的中国需要这种精神,它包含了一种情怀和执着、一份坚守和责任。焦三爷在剧中只有过两次百鸟朝凤,用之慎,虑之周,思之全,维护了百鸟朝凤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对艺术的无限尊重,这是一种情怀;吴天明导演一生作品不多,但每一次的题材都会精雕细选,人物的选用,对于剧情细节的刻画雕饰,农村人做事风格细节的描绘,师娘的掩面而泣,洗脚穿鞋不穿袜子的习惯的观察到位,说话带白话的真实,给人以事无巨细的违和感。
《百鸟朝凤》电影剧作和小说出入不少,建议大家有可能的话去做下对比。小说代表着其作者的思考的方式和方法,表现出的问题更严重,而本剧作在某些层面的改编代表着包含导演在内的一拨人的思维方式,更能体现导演内心的某些想法。还是那句话,《百鸟朝凤》就是《百鸟朝凤》,《百鸟朝凤》和《尘埃落定》、《人生》等一样,是给懂他的人看的。若是能通过播放宣传的形式让更多的人懂他,更多的去思考匠人精神,那么其对现代社会期待的匠人精神的回归也算是功德一件。
编辑:李思扬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