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大二闲暇时,我翻阅微博时,看到人民网推荐的“大学时期必读100本书”,其中有《中国士绅》这本书,十分好奇,随后从图书馆借来看。也就是从这本书开始,让我对费孝通教授和社会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二下学期的时候,我开始有意识地接触了解费孝通教授和他的代表学术巨著“乡村三部曲”。今年寒假前夕,周劲松副教授布置寒假作业,要求写一篇英译汉作品的分析。恰好我正想好好重温费孝通教授的“乡村三部曲”,几乎是瞬间我就确定了选材范围,阅读“乡村三部曲”并以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后学子弟的身份对前辈戴可景老师译作《江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的亮点,浅谈阅读译文后的认识和感想。
《江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是费孝通教授1938年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时,撰写的英文博士论文。《江村经济》旨在说明中国长江流域地域的经济体系与特殊的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这个地区的社会结构关系。费孝通教授通过实地考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以及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开弦弓村和中国成千上万的普普通通农村一样,在时代大变革和乡村经济变迁的年代,这个江南的小乡村也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费孝通教授通过开弦弓村这个个例反映的是中国农村普遍的生活状况和一系列由社会变迁引发出来的社会问题。有些问题我们知道到今天都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费孝通先生在《江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中着重讲述了中国的土地问题。他指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而农民的主要开支又在土地的使用上。我们应认识到,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的关键应在于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不是紧缩农民的开支。因而费孝通先生再三重申,恢复农村企业才是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的根本的措施。
《江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通过描绘了开弦弓村经历的巨大变迁过程,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到在的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国传统习俗两股势力相互作用下,一个中国江南普通村庄——开弦弓村,历史变迁之下的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真实生活和风俗习惯。《江村经济》也是一本探讨中国社会问题的教科书,它深刻地、如实地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和人情世态。
“我们只有齐心协力,认清目标,展望未来,才不辜负我们所承受的一切牺牲和苦难。”这是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一书的结语。作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先生一生心系乡土中国,他对中国社会的理论研究无不”志在富民”。《江村经济》使得靠桑蚕为生的“开弦弓村”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成为国际社会学界研究中国农村的首选之地。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这篇社会学经典学术论文,文字朴实平淡,没有学术语言的堆砌,也没有单纯数据的罗列。费孝通教授将学术语言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叙述的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令人敬仰。费孝通教授当年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论文的指导老师是世界著名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马林诺夫斯基教授将《江村经济》此篇论文誉为人类学发展史上“里程碑”,马林诺夫斯基教授认为费孝通教授已开辟了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发展史上的新领域。
马林诺夫斯基教授对费孝通教授所著《江村经济》评价之高,对当时年仅二十八岁费孝通教授来讲,意味着费孝通教授已在世界人类社会学界家初露峥嵘,为以后成为世界人类社会学界“大家”奠定了基础。所以,对费孝通教授所著《江村经济》这篇社会学经典学术论文的认真、反复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我学习、体会和逐渐理解费孝通教授撰写博士论文《江村经济》的过程,是追随费孝通教授思想脉络的过程和学习了解社会学的过程,这不仅将对我今后写作毕业论文和学术论文有重大指导意义,也必将对我今后如果选择跨专业学习及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正如前面写道的《江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是费孝通教授1938年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时,撰写的英文博士论文。费孝通教授《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这篇社会学经典学术论文中文版——是由戴可景老师翻译的。费孝通教授在《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著者前言中写道:“这本书的翻译工作原应由我自己动笔,但在该书有条件翻译时,我一直忙于其他事务,无遐及此,今由戴可景同志译出,无认感激。”费孝通教授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当代学术大师,能得到费孝通教授信任并赞赏这充分说明戴可景老师在中国翻译界的学术水准也是令人敬仰的。
戴可景译者对费孝通教授原文的诠释是相当完美。戴可景老师译作《江村经济》,用准确、生动的文字语言为中国读者完美再现了费孝通教授所著《江村经济》。这不仅充分证明戴可景老师英译汉的深厚功底,也充分说明戴可景老师对费孝通教授所著《江村经济》那个时代背景、生活场景非常熟悉和了解,其译作《江村经济》不仅完美再现了费孝通教授的学术水平,也充分展示了费孝通教授文字语言功底和叙事表达能力。可以说,戴可景老师译作《江村经济》,不仅为《江村经济》增添了亮点,也为《江村经济》中译本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深深地知道:费孝通教授对开弓弦村——中国农村生活的细致研究调查——《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奠定了费孝通教授在中国学术界的崇高地位。作为一个后来学子,费孝通教授等前辈学者,严谨的冶学精神、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浓郁的爱国情怀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清水河畔的学习经历让我明白,在努力、认真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争取时间学习其他相关的专业,我感兴趣的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在“成电”的知识海洋里努力汲取,在巩固提高本专业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跨专业学习能力及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用青春的碇放来迎接一个更美好更广阔的世界。我更明白只有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才有可能像费孝通教授写《江村经济》一样“无心插柳柳成荫” 成为传播中国学术文化的“大家”。才有可能像戴可景老师译作《江村经济》一样,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涌,成为中国翻译学界和中国人类学界和社会学界共同认可的“标尺”,而我的理想就是追随“大家”的足迹前行。
编辑:罗莎 / 审核:罗莎 / 发布:罗莎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