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海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话说“元宵节”
文:李思扬 来源:外国语学院 时间:2016-02-18 3028

  正月十二是小年,过了小年三天,正月十五元宵节就到了,有道是“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元宵节的夜晚,祖国各地大都要张灯结彩喜庆团圆,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等人们吃好汤圆再看了花灯,那“年”可就跑远了,得等到明年再见。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这首“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描绘的就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夜晚,火树银花,香车满路,花灯如昼,诗人寻寻觅觅,在追寻心中倾慕的佳人,回首处,佳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历史图景。那元宵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我不好回答,这个要问历史民俗学家。不过在我的家乡济宁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为人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满天大雪 ,东方朔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东方朔上前询问。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自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倍加思亲。

  为了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东方朔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城里恐慌一片。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汉武帝一看,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向足智多谋的东方朔问计。东方朔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汉武帝听后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和家里的亲人就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美好的故事流传至今仍然回味无穷,但是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那人们记忆中的元宵节又是怎样的呢?谈起儿时元宵节观灯的情景,奶奶笑着说:那时候家家户户为了生活一年忙到头,想都没想过,不过每年正月十五吃元宵看花灯是有的,不过没有现在的好看,你看现在的花灯会动还能唱歌好着呢。爸爸想了想说:八十年代的元宵节记忆最深刻,正月十五闹元宵看花灯那是人山人海,人挤人你都不能弯腰。花灯的构思、意境、做工都非常精致非今日可比,尤其是元宵节张灯猜谜,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那简直就是一种启迪智慧、增长知识、开润眼界的益智游戏。

   爸爸告诉我:中国元宵节制猜灯谜历史悠久,《武林旧事·灯品》就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戏弄行人”的记载。灯谜的特点是集熔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炉,运用艺术的手法和汉字的规律,着眼于字义词义变化,常用一个词句、一首诗来制成谜语,有的是运用人们熟知的典故,猜时,首先要明白典故的内容或来源,然后进行会意,才能找到谜底。比如以“鹬蚌相争”猜保险名词“受益人”,原典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渔翁是人,所以猜“受益人”,既能达到娱乐的目的,又即使人增长知识,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说到这里爸爸显然有点感慨:你看现在的花灯虽然声、光、电齐全但是做工粗糙、千篇一律、没有个性,也没有了猜灯谜的氛围,元宵节节味也淡了。爸爸担忧,照此下去,春节的许多传统习俗将会消逝。

  元宵节节味淡了吗?元宵节仅仅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团团圆圆吗?我认为如果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元宵节不仅仅是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元宵节也是中国历史悠远的“情人节”。在旧时代,未婚少女平时足不出户,只有元宵节这天才被破例允许结伴出门看灯赏玩,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交谊的机会,在元宵节和心上人擦出爱的火花。“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绘的就是这样动人的图画,可见元宵节造就无数良缘美眷,是中国自古就有的“情人节”。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正在进行的城市化、现代化的社会转型期的迅猛发展,今天的中国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伴随国人生活方式的变迁,中国历史悠远“情人节”的传统今天依然受到年轻人的钟爱,元宵之夜,年轻的朋友们结伴出门看灯赏玩,给未婚青年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加深印象的良好机缘。所以说从表面上看元宵节猜灯谜、吃汤圆团团圆圆和“情人节”特征好像好像淡去,但是实质上国人对婚姻幸福、家庭美满团团圆圆的期待却没有改变。在今天,工作和生活高速旋转的现代社会,国人比以往更需要、更渴望家庭的温情,而中国传统佳节元宵节,恰恰满足了千千万万家庭追求团圆、追求美满的心理诉求,既尊重了国人自己对生活理想的孜孜追求,也体现了每一个炎黄子孙固有情结。

  元宵节就是中国人的固有情结之一,元宵节已深深地扎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心底,是一种普遍的民族心理体验。这种情结是应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作用的结果,是中华民族集体意识的存在,并不会因为少数人的意识缺失和丢弃而不复存在。我深深地知道,时代环境变了,文化形态也会相应改变。过去代表“年味儿”的某些形式,或许将离我们远去,但只要亲情永,国人就能找到新的“年味儿”取而代之,而不会留下情感或文化空缺。而元宵节必将通过中华民族的血脉传承下去。我想正是中华民族情结的力量,才是元宵节长盛不衰、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源泉。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