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海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生命的态度——史铁生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上帝的寓言》
文:钟俊男 图:2 来源:公管学院 时间:2016-01-20 4135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得。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这是《上帝的寓言》中随处可见的文字片段。叙述是淡淡的,感觉像菊花的清香,但却总能触动读者的心弦。史铁生的文笔魅力,并非来自辞藻本身,而是来自文字背后透射的他对生命的思考。

《上帝的语言》是史铁生对生命思考的细腻记录。本书由七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亲情篇、地坛篇、随想篇、生命篇、哲理篇、往事篇、书信篇,共收录了35篇随笔,其中包含有我们很熟悉的《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等。

《上帝的寓言》文字非常细腻,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真情实感,感人肺腑。作者结合自己插队以及双腿瘫痪后一些亲身经历,给我们带来很多优美的文字,这些文字能够深深触及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无限的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感受大师笔下的生活哲理。

在亲情篇中,他追忆母亲生前的点滴往事,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我们都有与母亲相关的丰富情感,但是我们似乎从没有想是史铁生这样细腻地表达出来。当年读他的《我与地坛》,多次读得热烈盈眶。他的平静的叙述中,读者能够感受到母爱的深沉。或许,正是他因为双腿瘫痪,才能静下心来感受母爱的无微不至。

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史铁生写道:“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的躲起来,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的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有悄悄的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不顾自己的疼痛与痛苦,依然表现出对儿子无私的爱与奉献。就算在临死前还惦念着自己的儿女——“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在地坛篇中,史铁生写了他在“躲”在地坛的心路。“我常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

在随想篇中,他写道:“整个春天,直至夏天,都是生命力独享风流的季节。长风沛雨,艳阳明月,那时田野被喜悦铺满,天地间充斥着生的豪情,风里梦里也全是不屈不饶的欲望。”作者用似乎不起眼的文字和小事来表现豪情与欲望。”

在生命篇中,他写道:“要是今生遗憾太多,在背运的当儿,尤其在背运之后情绪渐渐平静了或麻木了,你独自呆一会儿,抽支烟,不妨想一想来世。你不妨随心所欲地设想一下(甚至是设计一下)自己的来世。”

在哲理篇中,他谈论“病”、生活、墙、记忆、复杂、熟悉与陌生、无答之问或无果之行、“神位 官位 心位”,用浅显易懂且富有哲理的语言为我们呈现出生命哲理和生活态度;在往事篇中,作者借由“故乡的胡同”、“庙的回忆”,甚至“黄土地情歌”,用过往的一些亲身经历,表达了对黄土地以及往事、故人的思念;在书信篇中,借三封“书信”来表达对生命和命运的理解——“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极限、从而感受幸福。”

这样的片段真的是随处可见。每一个片段独立出来,都是值得我们久久品味思考的文字。他写命运的悲苦,却不让人感觉到苦;他写现实的残酷,却不让人感觉到惨不忍睹。他用恬淡的文笔,让读者看到了一种生活的美。这也说明,只有当作者自身从命运的阴影中走出来,他才能够把阳光带给读者。

史铁生在青年时代特别喜爱读书(见《我21岁那年》),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史铁生从关注生理的病患上升到关注精神的病患,再到思考生命的态度及价值,建立了如佛学一般的虔诚信仰(见《无病之病》)。

毫无疑问,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在书中也道出了自己的生活态度: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他之所以能感动我们,不仅是因为他的坎坷遭遇值得同情,而且是因为他对这种坎坷遭遇的态度让人尊敬、让人欣赏。

很不幸,2010年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离我们而去,年仅59岁。虽然他离我们远去,但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读他的作品,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方式。走进《上帝的寓言》,就等于走进了他的精神世界。


编辑:一戈  / 审核:一戈  / 发布:一戈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