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四川日报:把握时代之变培育大学生生涯建构能力
文:王勋 谢明东 来源:电子学院 体育部 时间:2024-04-17 602

       四川日报4月15日第12版.jpg

       生涯建构是以职业发展为线索,个人通过接受外部职业环境变化的激励,不断调整自身适应职业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逐步磨合形成一种双方平衡的适应状态。新时代、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带来的行业变化给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探究让学生终身受益的生涯建构能力的培育,可以帮助学生做出较优的生涯抉择,实现人岗匹配,学以致用充分实现人生价值,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转换培养理念,加强生涯适应力培育。传统职业发展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就业核心能力为目标,评判学校就业工作是否良好也是以就业率为标准。然而,学生求职成功并不意味着毕业后能够完全适应环境、胜任工作,较功利的目标忽略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停留在短期的促就业,而未能将生涯适应力的提升贯穿教育全过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应该从职业发展教育转变为生涯发展教育,从培养就业力向培养生涯适应力转变。第一,应当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储备和职业能力修养,建立学习生涯建构理论的知识体系,积极探索生涯适应力培育的途径,实现育人先育己;第二,要转变育人理念,跳出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为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提供支撑和保障;第三,不仅要注重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培育,更加需要关注学生就业的满意度和未来发展的幸福感,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和生涯适应力的提升。
  把握时代变迁,树立科学职业价值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加强就业指导,健全高校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要结合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讲解宣传,引导学生树立生涯关注意识与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其理性择业、做出科学生涯规划。第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如组织在基层就业的学生把他们在基层锻炼的故事、青春磨炼与感悟分享给学弟学妹,鼓励学生坚定理想,扎根基层,将自身发展与国家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勇担时代使命,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第二,精准开展学生就业服务工作,通过课堂讲授、课中实践、课后调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角度、多形式开展生涯关注教育,引导学生分析自身特点、专业水平和就业优势,研究就业环境,立足于长远发展和成长成才,制定科学合理的个性化职业发展方向。第三,发挥媒体宣传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举措,通过宣扬国家重点单位就业、国防重点单位就业、基层及艰苦边远地区就业、自主创业等先进事例,鼓励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做好价值引领,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通过调查以及对学生就业择业情况分析,可以发现,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且能结合自身特长积极谋划思考未来的学生,能够实现满意度较高的就业,较快地适应从在校学习到单位工作的转换,并且能够在毕业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从事自己当初选择的工作,实现个人价值。
  洞悉市场需求,拓展人才培养资源。把用人单位和行业发展信息及时带进校园传播给大学生,是解决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人职不匹配问题的有效举措。高校应创新形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主动搜集用人单位需求状况与就业信息,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是聘请用人单位领导、人事主管等行业专家参与大学生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职业生涯教育等人才培养与职业生涯规划全过程,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把最新的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带入学校,推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与劳动力市场协同发展。二是搭建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良性互动平台,帮助学生分析行业环境、岗位类型、岗位薪资、职业晋升通道和企业文化等信息,使学生保持积极的职业选择心态;邀请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进校为大学生开设个人成长经历、行业发展报告讲座、能力提升工作坊等实践活动,指导大学生建立满足市场需求的就业能力发展目标,提升就业竞争力。三是结合就业实践特点,多维度多形式开展线上服务工作和实践活动,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找感觉、找感悟,内化使命担当,把爱国主义情怀和艰苦奋斗精神转化为切实的报国行动。四是引导学生“走出去”,组织学生到基层单位挂职锻炼、带领学生到重点单位参观访问,让学生直观清晰地认识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更有动力不断完善自己,更好地实现人岗匹配。通过导入行业发展信息和市场需求信息提高学生生涯规划的精准度和内驱力。根据调查发现,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不断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生涯规划活动来发掘自己的兴趣特长,了解最新行业现状、企业文化特色、工作内容强度、薪酬待遇、个人发展前景等现实问题,能够帮助自己较准确地实现自身与职业的适配程度的评估,做出更有利于今后发展的生涯抉择。 

报道链接: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240415/309698.shtml


编辑:文龙  / 审核:文龙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