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视点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研究生精品课程】信通学院:推进一流课程体系改革 持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文:信通学院 图:研究生院 来源:信通学院 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时间:2022-04-24 3561

【编者按】4月19日,2022年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研讨会举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2021年以来学校启动的5个首批改革试点学院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学院结合学科特色开展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改革举措和经验。以下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刘光辉的发言内容:

刘光辉 - 副本.jpg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下面我代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向大家汇报学院一流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工作。

一、课程建设总体思路

1、研究生培养目标与思路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始终立足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信息通信领域国际一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工程科学的发现者、核心技术的发明者、工程系统的创造者,为把我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贡献信通力量。

2、课程建设原则

研究生教育应激发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为进入研究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研究生阶段,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同等重要,完整的知识体系、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他们职业生涯有重要影响。我们的课程建设应该坚持以下原则:(1)对标世界一流高校,打造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体系;(2)服务国家战略,构建科研-教学相促进、高校-企业协同育人教育模式;(3)坚持思政引领,体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的有机融合;(4)实施分类培养,实现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全覆盖;(5)整合优势资源,依靠一流科研平台、师资队伍,取得系列教改成果。

二、初步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建设初步成效

学院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完善督导评价体系,打造信息通信领域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研究生教育模式,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对标国外一流大学和学科,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突出专业课的基础性与前沿性;以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为牵引,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加强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及其在线资源建设,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学院在建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11门,实现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全覆盖;激励学术一线教授建设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产出一批优秀研究生教材,在建研究生精品课程配套教材建设2项,电子科技大学“十四五”规划研究生教育精品教材建设1项,2021年出版英文教材2部;持续邀请海内外学术大师开设博士生综合前沿课程及高水平学科基础课程,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2021年秋季,邀请6位IEEE Fellow开设《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博士前沿课程》,其中有3位为外籍院士;依托科研大团队、大平台、大任务等开展高质量人才培养,引导研究生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急需开展探索性、创新性研究,由电磁感知、图像处理、光纤、智能芯片四个研究方向的4位国家级青年人才牵头,实施基于项目的“智能信息”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产教融合、项目驱动为抓手,将科学理论和工程案例相结合,将行业最新工程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提升研究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参与建设我校首批研究生产教融合示范课3门,其中,与华为公司共建课程2门,与中兴公司共建课程1门;根据“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将任课教师在生物医学等方面的实际科研成果提炼成医工融合案例,有机融入教学,现开展医工交叉课程2门:《现代通信光电子学》《光纤传感与通信前沿》;持续开展 “研究生学术战斗力提升计划”,提升研究生人文综合素养、加强系统的科研方法训练。

2、课程建设中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课程建设,我们发现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课程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学生对学科基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课程学习内容不是针对博士论文工作的,忽视了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提高,部分原因是因为有些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叠,导师科研项目压力,课程内容不够精炼等,可能会导致课堂出勤率和参与度不理想;(3)博士生学术视野有待拓宽,目前大多数博士生学术视野不够开阔、不够“博”,现有课程体系未反映最新知识结构要求;(4)课程的针对性有待提高,直博、硕博连读、考核制等博士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现有硕博共选课程的针对性较弱,前沿性不够。

三、课程体系改革试点

针对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学院尝试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召开各级讨论会10余次。经过充分调研,收集一线任课教师及各方向代表教师的意见,最终确定针对光纤传感与通信方向进行课程改革试点,并在学科带头人邱昆教授、饶云江教授的指导下开展深入讨论,制定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1、改革目标和预期效果

这次的改革试点,大家通过讨论形成了共识:博士生课程要重基础理论,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博士生课程要面向前沿,为开展高水平的学位论文研究开拓视野;博士生课程要有真材实料,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博士生课程还应该教一些研究的方法和思维,让学生能顺利进入科研阶段。一切不利于达成这些目标的内容和想法都必须舍弃。

在这次试点过程中,我们希望新方案体现知识的进阶提升和系统性,设计的方案与时俱进且能针对每个参与课程的学生高频次互动,通过大量的论文阅读和课程设计实践提升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构建在光纤方向从事相关研究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2、成立教学团队,制定工作计划

光纤传感和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具备光传输、光器件、光网络、以及光纤传感的完整技术链,在邱昆教授的总体指导下,实验室选派了8位骨干教师(其中有5位博导)成立教学团队,并从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按周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

3、定期研讨,确定改革思路和方向

光纤传感与通信方向原有专业课程4门,均为硕博共选课,课程以专业理论讲授为主,穿插前沿热点,重在筑牢专业基础,主要针对不同来源的硕士生,高层次理论内容较少。因此,课程组在原4门课程的基础上,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光纤传感和光纤通信两大领域,进阶成1门专业基础课《光纤传感与通信前沿》,单独为博士生开课,构建了包含空分复用光纤理论与技术、传感光纤与生化传感技术等在内的9大前沿学术热点方向,形成了该方向博士生培养的完整知识体系。

4、制定教学大纲,完善课程知识体系

《光纤传感与通信前沿》以前沿科学和工程问题为牵引,立足光纤传感与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研优势,全面覆盖光纤传感与通信领域9大前沿学术热点方向。新的课程体系致力于解决光纤通信领域前沿的科学问题及工程问题,体现理工融合、医工交叉,为突破光纤传输容量极限和光电器件瓶颈,掌握全光网络关键技术,提升光纤通信信息安全,促进光纤与无线融合等领域发展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5、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

《光纤传感与通信前沿》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基础、前沿专题、专题实践、自我展示四大模块,课程考核由前沿学术论文及现场答辩两部分构成,各占50%。每位博士生选择一个前沿专题,结合自身的科研方向和内容,在课程组导师的全程指导下,制定学习方案,完成20篇以上相关文献精读,主持及参与完成专题实验各1个,通过总结文献调研和实验结果,按照学术期刊论文标准撰写学术论文1篇,并参照博士论文答辩或学术会议报告标准和流程进行现场答辩,学术论文及现场答辩均完成者,方可获得课程学分。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光纤传感与通信前沿》课程本学期正式开课,目前已经收到一些同学以及任课教师的反馈,课程组将根据意见,持续改进授课方式及内容,本学期结束后,课程组老师将开展研讨,并与选课学生进行面对面座谈交流,总结首次教学实践的经验和不足,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完善,同时积极探索大规模教学团队运行方式,分册规划教材、实验指导书,广泛争取校内外资源,提升教学效果,谋划教学成果奖。

学院也会总结经验,将课程改革逐步向雷达探测与成像识别、智能通信网络与信息处理、图像与视频处理等其他方向推广,结合2022年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落实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完善人才分类培养体系,突出培养特色,将“研”贯穿培养全过程,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方式,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谢谢大家!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