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校级荣誉•创新教学示范奖】李强:乐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文:罗莎 学生记者团 代静 图:本人提供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0-11-09 8790

  【编者按坚守教育报国初心,勇担筑梦育人使命。过去一年,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发展势头良好,各项事业高位求进。《关于表彰2019-2020年度教职工校级荣誉的决定》表彰了一批在抗疫、教学、思政、科研、人才工作、国际交流、校友工作、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突出业绩、做出重要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新闻中心采访报道了部分获奖个人和集体,分享他们为“成电梦”“中国梦”努力奋斗的故事。

李强2.jpg

  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早已不是新鲜事儿,“金融”也与日常生活关系日益密切,当“互联网”遇上“金融”,二者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互联网+金融”的课堂,到底要教给学生怎样的知识、培养什么能力?

  “这是一门导论课,重点在于‘导’,它不见得有多深入,不会涉及许多艰涩难懂的理论,但一定要让大一的freshman了解到互联网金融的背景、创新以及金融科技的发展方向,知道四年将要学习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力,并建立逻辑性思维和高标准学习的习惯。”谈起主讲的《互联网金融导论》课程,课程主讲教师、经济与管理学院李强副教授打开了话匣子,将自己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创新上的探索、收获与体悟,娓娓道来。

导论意义:建立学生对专业的画面感

  《互联网金融导论》是学校为大一新生开设的通识类专业选修课程,属于学校开设的“互联网+”系列的七门新生研讨课之一。

李强5.png

  “新生们结束军训后的第一周就要上这门课,就像高中时他们熟悉的数学、英语、政治等课程一样,入学的第一门专业课,就是《互联网金融导论》。”向来在教学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李强深知“互联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意义,面对刚从中学跨入大学校门、没有专业基础知识背景的新鲜人,如何讲好这个“+”,当好这个专业入门的引路人,真正发挥好“导”的作用,既感到充满挑战,亦深感肩头责任重大。

  李强属于成电“土著”,本硕博都在电子科大度过,对成电有深厚的情感,80后的他,是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系的一员得力干将,不仅为本科/MBA讲授《金融学基础》(首届国家精品MOOC),为研究生/MBA讲授《金融工程原理》,为本科/研究生/MBA三个层次的学生讲授《互联网金融概论》,以及为IDMgt学员讲授《金融市场:改革与创新》。

  传统的新生导论课一般是几位教授合作讲授,每位老师讲自己最擅长的一个专题,优点是分工协作、发挥特长;缺点就是难点零散和整体的融合性差一些。而《互联网金融导论》这门课,则要求老师一个人要“拿下”整个新生入门的导论课,在严谨的李强看来,不一定要讲得多专业,或是多深入,但一定要通过“导”起到专业启蒙和思维启发的作用。

  他认为导论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去建立一个能力的标准,并用相应内容去承载这一标准,“大一是大学生活的起点,标准定好了,以后的学习与科研才能达到更高的成就”;二是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概念,他将此形象地描述为“画面”:“通过学习这门课,要让学生对将来要学的专业以及后续的课程有个框架性认识,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准备,今后会从事什么样的研究,有哪些相关要素,不用特别清楚,但是要能感知到这一画面”。

创新教学:做推动时代进步的“车轮”

  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发展,风云莫测的金融市场,让讲授“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金融导论》课程,必须时刻走在最前沿,这既要求老师的能力与时俱进,又要求老师足够勤勉,不断对课程内容、素材和话题等进行及时迭代、更新和调整。

5a121d1b2be427ee0b98ee30d7e361cb.jpg

  “互联网金融或金融科技是一个很新的东西,也是一个变化很快的领域,这样很难靠一份PPT或一次备课就一劳永逸,我们得作车轮,跟随时代的发展变化,滚滚向前。”李强爽朗地笑着说。

  李强拿曾经热门的P2P网贷为例,“有一个关于P2P公司的数据,最多的时候,全国P2P公司数据是6700+,后来从4000+到2000+,上周备课时我查看数据为25家,前天再刷新闻,发现只剩下15家了,最后到9家。如果不注重与时俱进,稍微用心的学生就会觉得你很low啊!研究的数据信息都不及时,都是旧的,我们教学生创新,还创什么新呢?”李强认真地分享说。

  让李强为难的不仅是“变化快”,还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互联网金融风云变幻的特点,让这门导论课既没有权威统一的标准,确定的教学内容,甚至也没有比较好的教材。

  但即便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李强也坚决不会在课堂上泛泛而谈或是“新瓶装旧酒”,对教学和对学生的责任,让他选择的一定是坚持与创新。

  面对这样的挑战,李强不仅海量挖掘信息,一直去搜寻新的数据、案例、话题和政策,不断调整自己讲课的内容和重点,结合自己透过现象对本质的研究,逐步高质量地加工成该门课程的专属专题。

  研讨课的研讨性质,倒逼着李强去做更深入的研究。他对授课群体的特性有分析,本科新生群体既不能像他先前教过的MBA学生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也不能像研究生一样一来就从阅读文献开始,一个研讨的主题,他会准备三次或四次课,首先会去看最新的学术文献和业界动态,然后对这些零碎甚至泛滥的新闻报道、热点现象进行深加工,再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带着发现问题的目光去思考,找到值得深入开展研究的问题点。

  “如果网上一搜就查得到,或者书上一翻就能翻到,你还能给学生讲什么呢?”李强常常这样扪心自问,对教学的执着,“逼”着他很认真地围绕“新东西”准备PPT,他的几乎每一页PPT都不能在公开渠道找到,PPT做完后,他会先给自己指导的研究生讲一遍,“等到研究生听了都觉得有意思,我才敢拿出来给本科同学讲,至于讲的深浅,就看课堂互动和学生吸收的过程了。”李强说。

  在32个课时的课程中,从学生视角出发设计的专题累计就有10余个,有时为了1-2个专题的设计,他可能要花上集中一个暑假的时间备课。

  “主题设计很重要。你不能说找一个题目,百度给他们就算找到了,那学生会觉得这有什么好讨论的,那看百度、看公众号、听大V讲就行了”,“你光是讲新鲜热闹的东西没用啊,学生现在听得很热闹,没有热闹的过程中启发思考或体悟研究,大学四年毕业后发现热闹跟我没什么关系,到那时就晚了。”李强的话里,尽是对学生高度负责任的心。

15天做一页PPT: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每一堂“互联网+金融”的课程背后,都是一堂新生研讨课。

bd709186cd9217a58b9a226e88bdfe09.jpg

  研讨课是什么样的?大约30人的小班研讨课上有5-6个学习小组,每5-6个学生凑一桌,第一节课,刚介绍完课程,李强就布置了第一次小组作业。虽然学生什么都还没有学过,我明确告诉他们说,“这个问题我和你是一样的,我也是马上去找百度,怎么找,找什么,找完了怎么整理数据,过程比较重要,你不能COPY一个结论过来,你看到的我都看过了,你蒙不了我的。”

  “哪家企业的牌照没了?为什么没了?被谁家买了?为什么买?我们的数据是从一些政府官网、行业门户网站或者各种PDF文档中一个一个抠下来的,数据一直在动态变化,资料要实时更新,老师要做什么,就是要引导学生去走这样一个边动手边思考的过程。”有一个关于“阿里集团和蚂蚁科技”的PPT,李强只做了两页,但为了这两页只讲5分钟的PPT,他却整整做了15天。

  “在这个课上想要混学分,我觉得挺难的。”小班研讨教学,李强的做法别出心裁,一次布置五个可选题目,各个组做哪个题目抽签决定,每个组哪位组员主讲汇报也是现场随机,如果哪位同学能在研讨过程中提出一个让老师回答不了的问题,还会额外获得平时分奖励。李强认为学生必须要走完、至少参与课程设计的过程,相对于考试结果,李强更注重引导学生投入参与问题研讨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训练学生深入思考和创新质疑的思维。

  课程如何考核呢?李强要求课外课内投入比做到3:1或4:1,这样就要求学生拿出更多的时间来认真对待课程的考试。“小班研讨上一般有5-6个小组,每个组的小组汇报成绩,我打一份、助教打一份,其它组各打一份,最后等权平均作为最终成绩,并及时在下周就公布结果。”考核不是教师一人说了算,让学生和老师一样有公平的参与权重,让学生有了对这门课不一样的上课体验。

  2019级经济与管理学院的邓世龙同学曾经在课堂上的提问就把李强“考到”,“这门课不仅让我们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提升了使用搜索引擎、查阅资料和数据整理等的能力,更是提高了我们的软实力,教会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去伪存真,通过现象探寻本质,进行深入的主动思考,真正培养了思考问题的能力。”

  大一上学期,2018级公共管理学院的吴桐同学从七门“互联网+”通识课列表中,选择了自己最感兴趣的互联网金融方向,选修由李强讲授的《互联网金融导论》。“李强老师的这门课是我理解中典型的大学‘翻转课堂’。在老师设计给出的一个大主题下,我们小组成员首先会开展海量的资料搜寻,再进行独立思考,最后融合形成为自己的想法,并在课堂上分享给其他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又都是‘老师’”。

立德树人:乐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不要只做一个合格的网民”,在第一堂课程最后一页的PPT上,李强给学生们如是强调,“持续深入地关注一个人、一类现象或一项政策!”这是养成一个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到研究问题的一个思维习惯的过程,有了这样的习惯,最后才可能建立对所学专业的真正爱好。

704d9a6e834389b70ed46039d9a28a57.jpg

  李强老师课上的严格、课下的谦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学生们的眼中,李强在课上和课下是鲜明的两种风格。

  “课上他是一个对教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谈吐之间尽显睿智的教授,课下却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师长,非常欢迎和鼓励同学们跟他交流,但有一个前提——在提问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与思考”,“‘这是我们电子科大应该给同学们建立的一个标准’他总是这样要求我们。”吴桐说。

  期末的课程论文考核,吴桐的选题是“大学生群体对于‘花呗’支付的看法”,为了得到详尽真实的数据,在两年前的问卷调查软件的整理功能远没有现在完善的情况下,他花了大量的时间,搜集了400多份问卷进行归类、统计与分析,此外还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去支付宝官网查询有关利息的计算标准。“资料搜寻工作是很繁琐和辛苦的,可对于任何问题的研究都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这是我在李强老师的课上学到的。”

李强6.jpg

  “在老师引导下遇到问题琢磨不通的时候,你就会自发地从专业的角度去思考,这过程中呢你会觉得老师讲得还不够,你就会自发地去找文献来看去主动开展研究,好像有种潜移默化的东西,在推着你往自己的专业路上去走。”邓世龙说,“我曾经看到过我们学院里有关李强老师的一篇报道,他说他自己不是特别突出的人,做事情一次只能做一件事。在本科生教学这方面,李强老师对教学的认真劲儿,让我们切身感受并感动。”

  “我的老师以前就是这样做并这么要求我们的,包括八十多岁高龄的张启韶老教授谈到教学和人才培养,认真与热忱跟依然跟二三十岁的人一样。以身作则,就是传承,就是立德树人!”李强说。

  每一页PPT都不能在公开渠道找到,为5分钟的课堂讲授可以准备15天,这就是在本科教育中为1%做100%的努力精神,这就是李强眼中的立德树人。

  “修好路,架好桥,等他们沿着这门或这类课程一直走下去,就会自然看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并能心生向往。”在李强心中,帮学生实现与今后所学专业的兴趣衔接和能力塑造,这样的预期,才是他想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才是他对人才培养的不懈追求。


编辑:罗莎  / 审核:罗莎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