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余显祥:成电十年,以奋斗姿态书写最美青春答卷!
文:卿晗 学生记者团 张羽扬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0-08-06 9789

  余显祥,中共党员,四川省优秀毕业生,2019年度成电杰出学生,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014级直博生,师从崔国龙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联培博士生。主要从事雷达波形设计理论研究,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项。以第一、二作者身份发表(录用)IEEE Trans/中科院JCR二区论文12篇,ESI高引论文1篇,参与撰写英文书籍2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并被邀请作为2020年IEEE Radar Conference的技术委员会成员(TPC Member)。获国家留学基金委、首批华为-电子科大博士留学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连续2年)和中国电科一等奖学金等荣誉。

从本科到博士,余显祥已经在成电学习生活十年了。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做报告,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申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十年来,他收获了许多成绩。如今,余显祥已经博士毕业,这对他来说这不是终点,而是投身雷达事业研究的又一个新的起点。

信通+余显祥+201411020325横照.JPG

学术科研:方法与心态是关键

余显祥将科研过程总结为一句口诀,即“课程项目导师,闭环反馈认知”。他认为,做科研不是闭门造车,当遇到问题时,要积极与老师、同学沟通,同时也要善于利用文献资源,在不断探索中才能更好地理清研究脉络与方向。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求学时,导师要求我一个月就出成果。但在测试大量算法后,我发现原来的方向走不通。于是我参考原来的研究思路,查阅大量文献,主动与导师沟通,最终探索出了新的方向,解决了问题。这项研究在改进之后也顺利进行了下去。”这段经历让他懂得,遇到挫折要不断耐心尝试。同时,在做科研过程中,要积累大量文献调研,并且不断就项目内容和导师进行沟通强化,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无论是闭门造车还是急于求成,都不是正确的科研方式。

在余显祥看来,科研的价值在于不断探索未知,解决难题,最终推动人类知识向前发展,而科研路上势必会有许多未知的挑战和很多意想不到的困境,可能会不停遭遇碰壁、失败。在这过程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十分重要。关于这一点,余显祥对他的一次“论文被拒”的经历印象十分深刻。

“论文被拒之处,心情十分低落,但也说明了我的论文确实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我认真阅读了这些意见,发现其虽然尖锐但很专业,也确实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后来我针对这些意见逐一回复,并对论文进行了全面升级,突出了自己的亮点,积极与审稿人沟通。最终这篇升级版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上,获得了多位雷达专家的高度评价。”这次经历让他切身体会到了做科研时一定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太计较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同时,也要十分注重表达能力的训练,这既包括论文的撰写也有做报告的能力,还要及时吸取他人的合理意见。以放松的心态面对科研更容易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并在挫折和磨砺中成长与收获。

感恩母校十年的栽培

刚进入成电的时候,余显祥就感受到了这里良好的学习氛围。那时的他正处于由高中生向大学生过渡的阶段,尚未设立新的目标,常常陷入迷茫之中。成电浓厚的学风让他受益良多。“无论是按时参加早晚自习的规定,还是当时关于使用电子设备的相关要求,都推动着我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学会自律和自控。而这些好习惯一直到现在都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培养了我的科研精神,让我在科研道路上脚踏实地、稳打稳扎。”

本科阶段的余显祥不仅成绩优秀,还热衷于参加各种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这些经历不仅让余显祥在课余生活中找到更多乐趣,同时也锻炼了他的思维能力,为之后的学术科研打下一定基础。

博士一年级时,余显祥爱上了羽毛球这项运动。实验室经常组织体育活动,他总是积极参加,每周都会打一两次羽毛球,几乎没有中断过。“这个爱好伴随我很多年,几年训练下来,我的技术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仔细想想,培养并坚持一个爱好实属不易。同时,它让我变得更加自信,更有恒心与耐心,拥有了更健康的体魄。”

说起在成电最感谢的人,余显祥毫不犹豫地提到了导师崔国龙教授。“大四的时候,崔国龙教授就开始手把手带我写报告。从我科研入门到发表自己的文章,导师给了我很多帮助。”

余显祥认为,崔国龙教授的专业知识非常扎实,思维也很活跃。遇到问题时,余显祥经常去办公室和他讨论到深夜。“想不明白的时候我常和崔老师沟通,他也总能把我‘拽回来’,让我在学术科研上少走了很多弯路。这种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不仅推动了我的研究,还强化了我的批判性思维,使我收获良多。”在余显祥心中,崔国龙教授一直是一位良师益友。读博初期,余显祥曾经历迷茫和无措。崔国龙教授知道后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用自己丰富的科研经历,指导他如何查阅文献、寻找科研灵感,帮助他顺利度过了迷茫期。

对成电,余显祥也总是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在这里学习生活的十年里他实现了自我成长与进步,而这一切与学校提供的便利的学习条件密不可分。“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硬件设施完善,科研实力也很强,为我们营造了很好的学习环境。成电有足够广阔的平台供我们发展。”余显祥在博士阶段入选学校的“领军计划”,并前往全球名校进行访学交流。这些由学校提供的资源让他学以致用、收获颇丰。

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作为一名雷达工作者,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让研究成果更多地应用在国防事业上。我想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国防事业添砖加瓦。”在雷达领域做出自己的成果,是余显祥一直以来的目标,也是支撑他几年以来坚持不懈进行科研的动力之一。

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余显祥时刻关注着震后的救援工作,当看到武警官兵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搜救时,余显祥就暗自下定决心要学习电子信息技术。经过努力,勤奋坚韧的他成功考入了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期间,他连续三年坚持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勤奋学习。后来经过班导师的介绍,余显祥对雷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获得保研资格后,他选择成为一名雷达信号处理专业的直博生。从此,余显祥开启了与雷达的不解之缘,并全身心沉浸在该领域的学习研究中。

ee0b7e4e65f9edf49a097cc63ecccf2.jpg

  在研究过程中,余显祥总是认真踏实,时刻坚守着初心。崔国龙教授曾多次带他到国内重点科研院所去实地接触雷达。余显祥特别珍惜每一次亲身接触雷达的机会,每次回来都及时记录下雷达工作时遇到的问题以及工作人员提出的疑难,并且积极思考。为了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常到处查阅资料,不舍昼夜与导师讨论、进行实验。

经过几年的刻苦钻研,余显祥围绕认知雷达探测问题,在信号建模和设计方法上取得了一系列创新,部分成果已经成功应用,而这一切的成果都离不开他对国防梦想的坚持。

关于未来的规划,余显祥说:“将来我打算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我将仍在电子科大做科研,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求知,为我国雷达国防事业继续做贡献。”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