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翻覆全凭两手分”,皮影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曾经给老成都人的生活装点了丰富的色彩。4月12日晚,成都博物馆皮影艺术馆馆长、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赵洪受邀做客我校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非遗”学术工作坊,为师生们讲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皮影”的魅力。讲座由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谢梅教授主持。
讲座中,赵洪结合大量的图片,从皮影人物的头像、服饰,皮影戏的道具、剧情等方面讲解了皮影的基本知识,还通过与国内外皮影艺术进行对比,指出成都皮影的特色。他介绍说,全国各地皮影制作材料不同,造型不同,各有特色,而成都皮影广泛吸收了川剧、蜀锦、蜀绣、壁画、剪纸、年画等艺术形式,更具有成都特色。
“这几张造型夸张,内容丰富,神态各异,艺术效果好”,“这是民国的男子,注意他的发型”……赵洪在现场向师生们一一介绍每张皮影的年代、材质、故事等。在他看来,皮影作为一种媒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传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赵洪还通过视频的方式为同学们展示成都皮影的表演艺术。“老鼠偷油”、“龟与鹤”等故事生动有趣。老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以及他们为了传承成都皮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付出的艰辛努力,都给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赵洪从事皮影事业和产业近三十年。在赵洪与其父赵树同的努力下,他们建立了专门的皮影博物馆——成都博物馆皮影艺术馆,目前收藏着费尽心血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三十万件皮影作品。赵洪说,艺术家们真的很有想象力,后人可以从构图精美的皮影中挖掘出造型艺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探讨皮影与高科技、动漫等的结合是文化创新的一个方向。
讲座现场,同学们就皮影艺术的传承等问题与赵洪进行了交流,赵洪说:“目前皮影艺术有两种传承形式:一种是家族传承,另一种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受众更多,只有通过学校教育让更多的人喜欢皮影,皮影才能更好地发扬光大。同时皮影产业必须要经受得起市场的考验,一个团队要生存下去,必须团结协作,精益求精,有好的艺术质量才会有市场效益。”
讲解结束后,同学们在博物馆老师的指导下,亲手体验了皮影表演的过程。
“非遗”系列学术工作坊由电子科技大学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举办。工作坊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藏羌彝民族音乐、蜀绣、漆器、竹编、木雕、陶瓷、皮影等,采用讲座形式,邀请非遗传承人做客工作坊,重现传统文化艺术。在当代语境融入非遗文化,追寻古老的工艺,感受匠人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相关链接: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2008年,四川皮影戏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